七一智库|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吴博 刘中全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党课参考》发布时间:2024-11-28 09:27:12【导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带领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八个坚持”为我们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八个坚持”的认识,以更好地指导科技事业发展。
●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构建适应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适应科技强国建设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定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系列新举措新要求,为进一步破解科技领域改革难题、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带领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一)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例如,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包括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等等。
(二)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持续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我国在移动通信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天宫、神舟、嫦娥、天问等重大成果极大振奋民族精神,超级计算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深海技术装备形成功能化、谱系化布局,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化运营。更让人振奋的是,我国在高铁建设、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都实现了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目前,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
(三)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时代,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能力持续加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例如,我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6G卫星,标志着我国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实力迎来了新的飞跃。同时,我国坚持场景驱动,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新产品新技术迭代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因而有了5G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新型显示技术产业化规模世界第一等傲人成绩。
(四)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化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坚持建立以需求为牵引、以能够解决问题为评价标准的新机制,创新完善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和“赛马”机制,让更多有能力、有担当的团队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任务。深入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基于信任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制度,树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出台了一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构建了有效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
(五)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
新时代,我国持续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持续推动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在深化科技人才国际交流方面,积极支持外籍专家牵头或参与我国科技计划,依托“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分三批启动5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3500余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科研工作,培训超过1.5万名国外科技人员,这些都为我国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准确理解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积累的重要经验
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些经验高度概括为“八个坚持”。“八个坚持”为我们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八个坚持”的认识,以更好地指导科技事业发展。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对科技事业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形成了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向前发展。实践一再证明,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只有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把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逐步变为现实。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既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又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实际的科技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决定了各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也不尽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先后实施“863计划”“攀登计划”“973计划”,我国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既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深刻而复杂。部分国家将科技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持续加大对我国科技行业发展的封锁遏制,试图阻碍我国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因此,科技创新对于我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革命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四)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
“四个面向”明确了总体方向,确立了关键任务,是新时代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推动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是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任务;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只有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使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民族需要、人民利益同向同行,才能让科技创新走在符合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需求的光荣之路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新时代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的价值导向,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五)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从我国的发展历史来看,科技体制改革始终走在改革的前列,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拉开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随着多年的改革,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被破除,科学技术生产力持续得到解放。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研计划、经费管理、科技成果、科技评价、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政策,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引力不断增强,创新活力被持续激发。
(六)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和人才皆为科技创新服务。同时,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又可以提升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三者是良性互动、循环互促的有机整体。我国坚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方面,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一体化承担科技创新和人才教育培养职能,这些平台在支撑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围绕“四个面向”加强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基础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更加贴合,以实践促进科教融合,初步探索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国路径。
(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人才成长和发展也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国自古就是创新大国,底蕴深厚的创新文化孕育出众多闪耀史册的创新创造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铸就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孕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鼓励创新的相关政策,在全社会范围内持续加强创新文化的培育,厚植创新文化土壤,涵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2021年,科学家精神入选党中央批准的第一批46个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全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八)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明显增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国际合作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一直以来,我国既是科技开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又是贡献者、推动者。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我国全球创新网络“朋友圈”不断扩大,我国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全球科技治理体系话语权持续提升,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
切实把握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明确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决定》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构建适应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适应科技强国建设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定支撑。
(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对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结合不同领域科技创新的特点,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间的协同和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二是进一步发挥中央财政基础研究投入主体作用,聚焦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安全领域,以“小步快跑”方式稳步增加投入。创新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新模式,鼓励企业与自然科学基金会设立联合基金、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扩大企业基础研究有效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超前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战略和路径,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通过布局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加强财政科技资金对社会资源投入的引导,进一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助周期,实施“边执行、边考核、边资助”的里程碑式支持方式,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创新决策,进一步提升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者、组织者、阅卷人的话语权。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和重大项目,提高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比例。三是发挥市场牵引作用,以“研用结合”的方式,发展应用场景牵引的后向创新,推动“人工智能+”“生物+”等“产品+内容+生态”全链条融合发展,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四是优化和拓展社会资本支持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渠道,研究资本市场进一步支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相关举措,推动产投联动(产业孵化+投资)、投贷联动(股权融资+债权服务)、投服联动(投资+找场景、找订单等)模式发展,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资金支持。
(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精准性与科学性。结合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特点,优化资金资助渠道、资助方式与管理方式。二是推动科技评价回归科技成果本体,强化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深化“破五唯”(破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标准)改革,在项目评审、绩效评价、人才评定中破除“五唯”,加快建立客观反映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科技评价体系。三是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平台基地等创新资源配置上,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强化对目标、方案、技术路线等内容本身的评价,强调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四是适度提高稳定性经费比例,探索新一轮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改革,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权,给予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一是进一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高校企业双导师制、本硕博衔接等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开发创新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二是立足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急迫需求,统筹推进科技项目、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科技资源配置与人才项目、教育目标的协同,结合人才培养选拔周期适度超前部署教育工作。三是建立以稳定支持为主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方式,建立小规模、长周期、滚动支持机制,完善以实际贡献、发展潜力为核心的“里程碑式”考核机制,为基础研究人员创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四是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和高水平创新平台托举作用,为优秀人才提供国家实验室、重大创新平台等高水平科研实验条件,支持其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面向科技和产业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顶层设计,加强对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和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分析研判,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人才培养。
(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一是坚持“开放”与“自主”相结合,全方位深化国际合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基础研究对外合作战略,构建全球基础研究网络。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低碳、量子科技等颠覆性创新领域,加快设立一批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创新联盟,积极举办国际性大会、论坛和赛事,通过开放合作破解共同发展难题,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二是加快治理能力转化。聚焦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国际竞争形势,依托“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合作网络和产业合作网络,推动我国优势技术、优势产品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率先构建区域性科技治理体系。三是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和方式。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设立一批国际科技组织,扩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规模和覆盖领域,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作者分别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数字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助理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数字经济研究发展中心)战略规划处处长〕
编辑:赵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