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谭德成专栏|初见,座座田山

作者:谭德成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2-03 17:40:14

入冬后的小雪季节,我们从千里之外来到滇东南,在海拔1800米上的元阳哈尼,初见一座座田山。那是一个没有寒意的夜晚,似乎是躺在云床上,盖着雾被,枕着山林,在一个仙境中乘着仙气飞舞。茫茫的原野万籁俱寂,满脑子里切换着想象中的古老村落的画面,坝达、多依树的云岭,彩霞、山谷、白雾、梯田、马道、蘑菇房,还有阿者科昌盛吉祥的山、林和水。越是期待,越是亢奋,久久难以入眠。

清晨,我们咂巴着一碗红米线的余味出发,驱车直奔阿者科村。沿着崖边蜿蜒的青石块铺成的马道,一地霜露湿滑,两旁的层叠梯田,被大雾笼罩,隐隐约约地看到收割后的稻田,已抽生出再生秧苗,时不时有鸭群戏水的声音从谷蔸子里传出来……

来到村口,年古的乌桕树林雾化着蒙蒙的飘飞细雨,淋湿了已有160多年历史的哈尼族村落中的步道和小巷,60多户的原住哈尼人,只有十来户人家开着半掩的门,偶尔有阿妈背着背篓进出。引流老井的一条水渠哗哗啦啦地挨家挨户转,几个小孩追逐玩耍的笑声和着潺潺水声,一路奔跑着欢乐。屋檐下的猫和狗,安安静静地趴着,对待游客格外友好,没有发出一点儿声响,母鸡用两扇翅膀抱着一群小鸡,“咯咯”地叫个不停,似乎在欢迎大家。行在其间,听着哈尼人用自己独有的语言谈天说地。

最好奇的是他们居住的房屋,留下了哈尼先民的艺术智慧。它是在土墙筑起的房顶上,用茅草盖出坡度在45度左右的四坡顶,像蘑菇一样的造型,分户独立,聚在一起就像原始森林中长出的一片黄艳艳的蘑菇,因此,该村有史以来亦称“蘑菇村”。

吃午饭的时间到了,雾还没有散开,游人不多,村子里开着的家庭店多数是关着门的。我们走进一家名为“啊略饭庄”的小店,一位干练的阿力(哈尼语,意为小伙子)迎出门来招呼着,看得出他跑过外面的世界,热情也利索,有些生硬的普通话说得我们心里暖融融的。不到半小时,稻田鱼、山野菜、红米饭,热腾腾地端上了桌子,香气扑鼻。他说,旺季的时候,村子里摆长席的坝子上,都要摆餐桌,不然远天远地来的游人就吃不上饭。阿力一席话,让我们看到了哈尼人的淳朴善良和豁达。结账时,价格意想不到的便宜,一百多块钱的生意,几两稻谷酒和几块烤豆腐,怎么说也不收钱。他说,这是他们的心意。此时此刻,我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种敬佩之情,他们不仅完整地保存了阿者科古村落的传统风貌,还发扬光大了哈尼人千年农耕文化的文脉。在哈尼语中,阿者科意为茂盛吉祥的小地方,真是名副其实,村民的祈愿幻化在普普通通的日子里……

我们恋恋不舍地站在阿者科村的出口回望,云雾在刹那间飘飞散去,阳光下的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像一幅原生态的画卷铺开,尤以独特的蘑菇房闪烁着耀眼世界的光芒。

趁着阳光,我们紧赶慢赶来到相邻的多依树村,这是一个观赏梯田的绝佳景点。走进村口,眼前万亩梯田叠出的座座田山,就像座座雕塑矗立在哈尼人心中,留下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令人无不震撼。站在月亮广场上,抬头远望对面的山峦,竖着的每一道沟梁,一层又一层的梯田,重重叠叠地码上了云顶,横亘的田坎像绳索牢固地缠系着山体,直观地展示出哈尼民族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向下俯瞰,眼前的这坡田,秋收刚刚结束,正在蓄水过冬,宛若大师笔触勾勒出的线条,把水面圈成天然的田界,一层一层地朝着谷底延伸开去。令人叫绝的是,每一田水都像一方不规则的玻璃片,清新如镜,我们在这儿的半小时,天气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水面上不停地幻映出蓝天、彩霞、乌云和薄雾移动的画景。常说东边日出西边雨,这儿却是抬头是晴低头是雨,迎头是雾回头是霞,美美的秒变,惊讶又惊喜,神奇又神圣,敬仰又敬畏……

激动不已的我们,久久不愿离去。傍晚时分,一束霞光端端地照在村子里,整个田山被柔柔的金光包裹,几路山野草食的牛群,摇着铃铛,甩着尾巴,朝着炊烟升起的地方归去。那时那景,最原始自然,也最浪漫无比。

面对曾在电影电视里次第展开过的这些画面,有太多太多的感慨。在元阳,在哈尼族的村落,随便登上一座山顶,都能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那如山如海汹涌而来的都是梯田……

编辑:胡梦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