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智慧碰撞共谋治理良方 共建共治共享有这些实现路径
作者:别致 李云霄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2-06 19:11:4212月6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经验交流会召开,在圆桌讨论环节,9位专家、学者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的实现路径”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分享了各地乡村治理的典型做法与成效。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副总编辑刘成国主持讨论。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探索出“联手说事”工作模式,构建起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多方联动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在洪洞县的方言中,‘联手’就是兄弟、朋友、伙伴的意思。”洪洞县委副书记张宁红介绍,“我们充分运用‘联手’这一洪洞方言、地域文化、情感纽带,激发党建引领民事民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基层治理活力,明确在哪说事、谁来说事、怎样说事、说成啥事,让群众遇到操心事、忧心事、烦心事、闹心事,有地方说事、有专人理事、有制度办事、有台账清事,走出了一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有事找联手’的具有洪洞特色的乡村治理新路子,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我们把治理单元从村民小组(网格)细化到10至30户的农家院落,积极推动治理单元向农家小院下沉。”谈到微网格治理,重庆市荣昌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唐传中介绍,近年来,荣昌区持续探索推进“小院家”院落微网格治理,以“小院家”建设为载体,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搭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破解乡村治理“自治管理难、主动意识弱、人居环境差”三大难题,实现“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推动乡村善治走深走实。据统计,目前累计建成成熟小院900余个,国家级村2个、市级村5个。
长期以来,农村人居环境“顽疾”难治。对此,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交出了“物业化管理”这张创新答卷。“我们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因地制宜探索出‘事情自商自定、人员自选自聘、资金自筹自用、效果自评自议’和美乡村物业化管理模式,依托物业化管理理事会,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渠道,使村民从‘旁观者’成功转变为乡村治理‘主力军’。”信州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朱五东说。
“我们牢牢把握‘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总目标,依托‘石榴籽’品牌调解室,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取得明显成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四团党委常委、副团长谭仕勇介绍。针对团场少数民族混居、民族习惯、语言不通等因素,团场党委统筹政法委、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组建“石榴籽”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室,通过“1+4+N”模式,即以司法所1名少数民族干警为业务指导,配备汉、维、回、塔塔尔族专职调解员各1名,统筹辖区N名连队(社区)优秀的各民族调解员力量,切实将群众内部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如何让干净整洁成为时尚、成为风景、成为习惯?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持续推进以干净整洁为抓手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探索总结出“三定三勤三看”工作方法和“四个一”工作标准。梁平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涌表示,通过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引领示范、倒逼强推,在全区各个层面、各个镇村、各个农户,以干净整洁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成为一抹时尚、一道风景、一种习惯。
在江苏省泰兴市宣堡镇,“小规约”正促进乡村治理实现“大提升”。宣堡镇党委副书记刘杰说,宣堡镇把村规民约作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和乡村治理的堵点痛点,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引导群众积极立约、自觉守约,并根据乡村治理需要不断拓展村规民约内容,切实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善治、文明乡风中的引领作用,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过去,常常出现‘说话没人听、大门没人进、班子没人信’的情况。”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余丁乡党委书记王同强表示。近年来,余丁乡余丁村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治理,以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和新时代“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三事三商”机制,广泛听民声、集民意、聚民智、解民忧,实现小事网格处理、急事村委解决、难事共商共议,带动村容村貌极大改观、村风民风显著改善、乡村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我们围绕‘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五个方面梳理出强双基存在的24个重点难点问题,逐项分析研究,提出37条针对性对策措施,切实抓好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三级调研员郭恩表示,下一步,贵州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各项工作,为推动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圆桌讨论最后环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发展研究室主任、乡村治理发展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赵一夫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当前,乡村“小马拉大车”现象突出,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是接下来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如何落实共建共治共享,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广泛交流的课题。共建共治方能实现共享,在这当中,最关键的是将“评”的权利还于老百姓,形成闭环,不仅让老百姓有参与感,更要有获得感,老百姓满意才是共建共治共享的最终目的。
编辑:别致 李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