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罗涌专栏|走向世界的经典艺术

——巴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赏析

作者:乐水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2-13 15:14:14

20世纪中叶,啰儿调民歌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广为传唱,浸润于石柱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石柱民族民间艺术的主流。2006年,“石柱土家啰儿调”进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集中体现了土家人豁达豪迈、奋发向上的性格特征和勤劳善良的美德而深受人民喜爱。其中的代表作《太阳出来喜洋洋》,2003年在央视播出,2005年被确定为石柱县歌,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级经典民歌。

一首普通的民歌,何以能走向世界?因为它蕴含着深厚的巴渝文化。

它唱出了生动的劳动场景

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无一例外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太阳出来喜洋洋》歌词中“挑起扁担上山岗”“手里拿把开山斧”等,就是农民的劳动场景。

劳动是最美的。歌曲中大量运用“啰儿”“啷啷扯哐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流露出歌者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真实情感。

歌词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打柴生活,即打柴人的精神和情趣,以“太阳出来”起兴,用“上山岗”点题,其中“啷啷扯,哐扯”,是整首歌词的点睛之笔。“扯”在四川方言中读作“cê”,实际上是一句仿民间锣鼓的象声词,它夹在下句的中间,一是歌者借此给自己的歌声作“伴奏”,二是表现此时此刻昂扬兴奋之情。该曲的曲体为上、下句结构,上句4小节,处于音区的高位置上,下句6小节,先抑后扬,与上句相呼应,下句前3小节实际上是上句前3小节的下五度变化移位。全曲音域仅五度,篇幅虽短小,但有层次感,讲究逻辑,富有对比,因此在专业舞台上常唱不衰。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长江上游南岸、重庆东部、三峡库区腹心。境内有方斗山、七曜山纵贯,有长江和长江支流龙河,群山连绵,重峦叠嶂,峰坝交错,沟壑纵横。

“两山两水”,是石柱最为独特的地貌特征。

在两山两水间,既有高山深壑的险峻,也有溪流平坝的舒缓。两山两水,也是渝鄂最大的屏障。复杂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复杂的生活环境,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积淀,“石柱土家啰儿调”就是其优秀代表,而《太阳出来喜洋洋》正是在“石柱土家啰儿调”基础上提炼而成。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太阳出来喜洋洋》中尤为明显。歌曲既有闲时逗乐情趣,也有激扬奋进的张力。因为它来源于民间,所以无论演唱者身份贵贱、环境优劣、情绪起落,都可以哼唱,找到快感,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从而达到身心愉悦。

《太阳出来喜洋洋》无愧为石柱人的心灵之歌,巴渝大地上的民间艺术奇葩。

它唱出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之情

《太阳出来喜洋洋》民歌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三座大山”,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扬眉吐气。这样豪迈奔放恢宏的图景需要艺术呈现,《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诞生恰逢其时。

歌词作者蓝河先生,本名李大中,曾服役,因不满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做法,于1942年毅然脱离国民军队。因为思念东北家乡的那条蓝色的河,取艺名为“蓝河”。1943年,他考入内迁至重庆青木关的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学习。抗战胜利后,蓝河先生先后在渠县中学、石柱中学、渝州女子师范、川东师范等教书,在中国南方局领导的“活路出版社”出版的《民歌二集》杂志上发表《四季二月花》(石柱民歌)等歌曲。因被当局清查,他改名李达宗到铜元局重庆第五子弟小学任教。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蓝河先生经解放军第12军宣传部长张柯岗(小说《逐鹿中原》作者)介绍,于同年12月5日参加解放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创作了《太阳出来喜洋洋》歌曲。1951年5月4日,重庆文联和重庆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蓝河被推选为音协第一届理事。

可以说,蓝河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亲身经历者和历史见证者,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倾注于笔端的,必然为作品打下鲜明的时代烙印。

蓝河先生在“石柱土家啰儿调”基础上,创作《太阳出来喜洋洋》,一改当地民歌悲情哀怨的唱腔,融入高亢激越的音符,抒发了顽强拼搏、踏平艰险、征服大自然的豪迈之情,开创了“石柱土家啰儿调”崭新的思想艺术境界,切合了中国人民的真情实感。

《石柱土家啰儿调》民歌沉寂于巴渝大地,早已在民间传唱,却默默无闻,久久沉寂。而《太阳出来喜洋洋》一经诞生,就如闪电划破太空,雷惊四座,迅速传唱。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在火热的年代巴渝大地上推陈出新的优秀音乐。

它唱出了巴盐古道的沧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古代巴人在武陵山民族走廊里开凿出一条条人行路,南来北往,四通八达。有的路则演变成连接四川盆地和两湖平原的交通运输大通道,走过稀缺物资盐巴,有着“巴盐销楚”和“川盐济楚”辉煌历史,承载过国家战略。这条路被当地巴人后裔称为“巴盐古道”,被中国地理杂志誉为“中国第五大古道”。

《石柱巴盐古道》记载,巴盐古道集盐运大通道、商贸流通要道、文化遗产之路、武陵山民族走廊重要路径等于一体。在历史长河里,巴盐古道延伸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重社会功能价值,历史悠久,古迹密集,文化底蕴厚重。巴盐古道是石柱自古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路线,是维系和凝结世世代代土家人的生存之路、情感之路、希望之路、复兴之路,是研究石柱历史发展的文化带。巴盐古道是石柱对外贸易“大通道”、民族迁徙融合的“交汇区”,还是文化碰撞的“光电园”,有学者甚至称其为“土家人的心灵家园”。

蓝河先生曾在石柱活动,走过这些古道,巴盐古道文化带上精美的民间艺术,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

1946年,蓝河先生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追捕,带着妻子来到石柱中学教书。由于他教唱学生进步歌曲,引起国民党特务注意,上了黑名单。此事被他的一名学生得知后告诉了他,他只好带着妻子匆匆离开石柱,后来加入解放军,在部队结识了一位石柱籍战士,恰好这位战士喜唱“啰儿调”民歌。于是,他开始整理创作歌词,记录曲谱,并与在北碚中学教书的金鼓老师合作修改,最终推出。   

这首歌首先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小礼堂演唱,得到首长和听众的一致好评。接着在重庆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反响良好。此后,蓝河所在文工团蔡绍序先生调到上海音乐学院,把这首民歌带到上海,并请丁善德教授配上钢琴伴奏,并将此歌带到国外演唱。四川省也将歌曲灌制成唱片,纳入全省中小学音乐教材。从此,这首民歌普及全国,唱响海内外。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太阳出来喜洋洋》中“走过一山又一山”等歌词,就是巴盐古道上背二哥、挑子客爬坡上坎、翻山越岭的真实写照。《太阳出来喜洋洋》民歌,是在石柱土家啰儿调的基础上,融合了盐道背夫挑客“喊山调”,促成的一次艺术升华。

走在这些盐路的背二哥挑子客,他们大多为贫苦农民,是盐路上最早的“棒棒军”。正是因为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艰辛异常,土家族背脚子们自编自唱的“啰儿调”,唱过一山又一山,过一河又一河,一声声吆喝,一曲曲呐喊,才会让人荡气回肠。

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民歌音符中,有如飞鸟,直上云霄;有如小溪,悠扬恬静;有如山鸡,欢快雀跃;有如处子,顾盼生情;有如林涛,低沉徘徊;有如野马,奔放不羁;有如洪水,汹涌澎湃;有如惊雷,撼天动地。这就是渝东方斗山、七曜山巴盐古道上高山深壑、险关隘口、平坝大川、灌木林荫、羊肠小道等场景生动鲜活记录。

可以这么说,石柱土家啰儿调,是方斗山、七曜山这段巴盐古道上长出的文明之树,《太阳出来喜洋洋》则是树上最大的果。

享有“太阳歌手”之美誉的石柱土家汉子江小平,一直倾情演唱着这首歌。在他跌宕起伏的歌声中,我们能听到背夫挑客闲暇时的打趣逗乐,踏平方斗山、七曜山的豪迈长啸,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疲劳叹息,背井离乡孤独寂寞的宣泄,对压迫者盘剥者的声声抗议。也只有亲身走过方斗山、七曜山这一段独特盐道,登攀过三尺石板路的人,才会将这首民歌演绎得如此撕心裂肺,活灵活现。

它唱出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传承着巴人土风音魂,“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能歌善舞的石柱土家人,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石柱土家啰儿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石柱土家啰儿调》记载,石柱土家啰儿调源流于巴渝舞、巴人土歌和唐代的竹枝歌。歌词以“七言四句”体为主,被誉为“竹枝词”的活化石。

古时重庆,多为高山峡谷,瘴气弥漫,天无三日晴,有“蜀犬吠日”之说。古时候,这里偏远闭塞,交通不便,民生疾苦。故竹枝民歌多悲情哀怨。这样的民歌词调,被蓝河先生艺术加工之后,变得生机蓬勃,满面春风,才有了“石柱土家啰儿调”华丽转身。

《太阳出来喜洋洋》有这样的歌词:“只要我们多勤快,不愁吃来不愁穿。”寄托了曾经的土家人对吃饱穿暖的朴素愿望,也表达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反映了石柱土家人对脱贫致富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因为发展滞后,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期,石柱成为国家级贫困县。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前,石柱也被划定为“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境内高山深壑交织,人居环境险恶,有八十五个贫困村六万多贫困群众愁吃愁穿,扶贫任务异常艰巨。

歌词中的“吃饱穿暖”期盼,正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核心指标。老百姓的愿望与新时代国家行动紧紧相连,高度契合。一首民歌与脱贫攻坚的故事就此发生。

2019年,石柱土家人民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民歌中的美好愿景,终于得以实现。

两山两水,也是渝鄂边最大的屏障。在这样的闭塞环境中生活的土家人,长期面临修路难,出行难,流通难。如今的石柱县,成为“沪渝蓉”高铁高速路的重要节点,拥有“四高一铁一黄金水道”,未来规划中共有“七高三铁一黄金水道”。成为渝东鄂西名副其实的交通要津。昔日的人行大路,蝶变为车行大道,“两山夹一槽”恶劣山地变为“两山两水”美丽之地,石柱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之变化,石柱土家人战天斗地豪情壮志没有丝毫减退,而是努力往前跑。直到今天,巴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长唱不衰,依然如天籁之音,劳动之音,心灵之音,奋斗之音,根植于百姓心中。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协会员

编辑:王雪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