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大松专栏|何愁回家路遥远
作者:谭大松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2-20 17:57:37以前,乡下人向往城里人,觉得城里人洋气,朝思暮想挤进城里。
如今,忽然翻转了,城里人觉得乡下绿色环保,生态宜居,日思夜想乡下能有住房,节假日去乡下享乐风景,退休住在乡下,才算真正的解甲归田。
说光莲是乡下人,她绝不吞吞吐吐回避。她说,她祖祖辈辈都是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农民,世世代代的铺垭村人,她是农民的后代,铺垭村的女儿。
说光莲是城里人,她并不含糊否认。她说,她在城里打拼了20个春秋,兜兜转转7300多天,不是城里人,甚似城里人,城里人包容了她这个乡下人,接纳了她这个乡下人。
乡下人,城里人;城里人,乡下人。
穿梭在大街上,游走在田野间,谁分得清,道得明。
45年前的那个春日,铺垭口的一栋土坯房,一名女婴呱呱落地,几声清脆的啼哭,打破江畔山野黎明的沉寂。
那时,乡下人给孩子取名,依然离不了英、桃、玉、萍、梅、莲、娟、淑等字样,女儿排辈属“光”,父亲喜欢荷莲,就叫了她光莲。
在乡下上完初中,乳臭未干的光莲,就进城上了高中,再读大专。
芳华岁月,光莲落脚在万州城区创业,经营过副食、建材批发。
丈夫是地道的城里人,婚后,夫妻俩开装饰公司,批发和装饰兼而得之,没完没了地在“商海”逐浪扑腾。
时光河流奔腾不息。
十载风雨十载收获,光莲在城里更换了宽敞的“洋房”。
孝顺的女儿驾着她那辆小车,把年逾花甲的父母接到城里,其孝昭昭,其乐融融。
父母离开老家,光莲和丈夫在“商海”中流击水,铺垭口老家承包地荒芜了,承包地的古红桔无人采摘烂在树上,掩映在古红桔下的老屋经不住风吹日晒,变得破旧不堪。
不知不觉,又是十载春秋。
父母似乎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常常念叨老家铺垭口,念叨铺哑口老屋,念叨铺哑口承包地的古红桔。
父母说,老家根之所在,落叶要归根。
顺父母心,也是孝心。
光莲和丈夫一商量,正合丈夫心意,丈夫早就想修缮铺垭口老屋,一家人好去乡下观光休闲。
秋阳暖润迷人,秋风轻拂站立江岸的古红桔。
乘着明镜似的秋光,光莲回到老屋宅基地,规划重构父母梦寐以求的新房。
2019年,时任大周镇党委书记的王智勇入户走访,正巧与光莲相遇。
王书记说:“大周镇正全力推进旅游兴镇,造福父老乡亲。欢迎光莲回家创业兴业,相信我们会全力支持你,百分之百为你们企业家服好务。”
或许女性与女性的碰撞更能撞击烂漫的火花。王书记一席话如一粒石子,掷入光莲心池,荡起波光潋滟的涟漪,涌动起回家创业、反哺家乡的念头。
通天大道连家乡,何愁回家路遥远。
踏上日臻完善的十里滨江长廊,光莲一遍一遍走过去,走回来,感受脚下的轻松、自如、踏实。
秋阳秋风的抚摸,勾起了光莲沉沉遐思。
老屋后面,有两棵黄葛树。一棵500多年,树冠比老屋堂屋还要宽。一棵200多年,树冠面积与猪圈相当。黄葛树虬枝盘亘,枝繁叶茂,成了鸟的天堂,树杈上的鸟巢横七竖八摆放着。斑鸠、乌鸦、麻雀结伴为邻,你不侵犯我,我不侵犯你,白天飞离窝巢寻找绿色美食,黄昏归巢寂静无声享受梦乡原野。光莲喜欢到黄葛树下伫立,喜欢数树上的鸟巢,喜欢看鸟在树杈上跳来蹦去,喜欢听交织在一起的鸟语。黄葛树还在,鸟巢还在,树杈上跳来蹦去的鸟还在,鸟语还在。
老屋旁边横亘一条不大不小的老街,三六九赶场天,满街摩肩接踵的人,满街此起彼伏叫卖的吆喝,满街忽高忽低地讨价还价。懂了事的光莲,跟父亲时常上街赶场,帮父亲叫卖过土特产,稚嫩响亮的童声,封存在老街记忆里,重拾起来,似山泉耀眼靓丽。或许光莲的经商意识是从老街萌芽的,童年赶场的经历,如同老窖醇香的一壶酒,成为她成年后创业兴业畅想的音符。
老屋门前坎下有条里牌溪,与浩瀚长江相拥相接。沿岸古红桔倒映在潺潺有声的溪水中,绿树翠影撑起瓦蓝的天空。光莲和童年伙伴下里牌溪捉过螃蟹,摸过鱼虾。在溪沟齐腰深洁净的水中,光莲学会了游泳,渐渐地成了游泳健将,下到长江挥臂劈波,也能挥洒自如。童年的笑声如春雨洒落在溪水里,溅起雪白而又欢快的浪花。如今,光莲依然可以不费气力地畅游长江,横渡长江,是那时积淀的技能、积蓄的力量。
从老屋下到江岸,不过两三百米。站在老屋前地坝边,一眼能看穿江轮桅影。江轮的声声汽笛,仿佛高昂的进行曲,浸润一个接一个的香梦。那澎湃的江涛,那江鸥婉转的啼鸣,那来来往往的千船帆影,那江岸随风舞动的古红桔,那古红桔绿荫掩阴的小桥人家,定格在光莲生长的年轮里,如影婆娑,仿佛历历在目。
上了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时追溯大周的人文,演绎大周的历史,光莲为家乡文明的亮光欣喜而兴奋,深感荣光和自豪。旧石器时代,大周就有了人类活动遗迹,发掘有距今一万年前的渣子门遗址、大周溪遗址、里牌溪遗址及铺垭墓群等,大周是峡江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区域之一。
光莲从悠长的回味中,把镜头拉到现实的场景,内心翻涌着另外一种激动的浪花。
滨江长廊绿色如画,沿岸绿树葳蕤,古红桔十里芳香。城区条条通往大周场镇宽敞油亮的公路上,车来车往,或沿着滨江大道,或跨越江上飞虹,或穿越高速快道,欢畅飞奔。格调优雅的乡村民宿,星罗棋布,人声鼎沸,笙歌飞扬。市民广场、儿童游乐场、文史走廊次第开放。十里长廊十里欢歌,十里童声十里交响。
三峡电站以西数百公里的长江,上涨的江水让江面成倍拓宽,再叫江似乎显得小家子气,改叫湖仿佛更显宏大气场。高峡平湖,碧水蓝天,江鸥翱翔,万吨江轮越湖而过如履平地,好一幅壮观而又美丽的图景,令人陶醉,惹人心旷,让人神怡。湖畔常绿水杉,看湖涨湖落,丈量湖深湖浅,像羞涩的处子,或隐面挺立水下,或蒙尘站立沙滩上,库岸变得风姿绰约。
满是负氧离子的空气,满是纯净如洗的空气,猛吸一口,还不过瘾。铺垭口成了大周的生态屏风,走失的白鹤、红嘴鸥、野鸡野鸭回家了,屋外挂块腊肉,一会儿就被啄光;山间葡萄,田间豌豆丁,不加保护,也会被鸟们吞食殆尽。
如此秀丽山川,如此风水宝地,造就人生旅途栖息驿站,何尝不可。再赋予滨江农庄情调,可供父母回铺垭口常住,满足了丈夫的心愿,可为游人提供休闲打卡港湾,无异于锦上添花,意味深长。
光莲改变了当初新房构想,修改了图纸,住宿和滨江农庄合二为一。
这还不够,光莲还想到如今时髦的抱团发展。
早先住在一块的伯伯、幺爸和邻居,也早已住进城里。光莲跑了城东跑城西,追了城南追城北,挨个游说,都说光莲主意好,都说愿意推倒老屋,在原有宅基地修建农庄,一起发家致富。
又是秋分好时节,铺垭口长成的连片农庄,如同成熟的庄稼,芳香江滨峡谷。
古红桔浓荫华盖,香溢农庄,光莲说,她的农庄就叫橘颂人家。
其他几家农庄,有叫小岛渔家的,有叫老街印象的,有叫冉坊民宿的……携带泥土味,蕴含乡愁情。
丈夫扛起城里装饰和建材生意经营,光莲负责打理老家农庄。
酒好不怕巷子深,光莲经手了农庄,血管里流动着切切的感受。接连不断的顾客奔赴农庄,她的微笑,她的脚步,她的声音,如同和弦般的节奏,如同悦耳的音符,如同值得回味的峡江情调。
北京游客坐上飞机,上海游客乘上江轮,云南游客坐上高铁,广东、浙江、福建游客自驾小车,新疆、四川游客蹬着自行车,追寻过来了,为追寻他们的诗和远方来了。
蔬菜、粮食,承包地里种。古红桔、脐橙、桂圆、荔枝、葡萄、桃子等水果,承包山上摘。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鸭肉,周边山上买。亦幻亦梦的星夜,亦土亦香的餐饮,亦醉亦乐的滨江景,亦山亦田的农耕体验,一天一夜连吃带住,连游带玩,人均100元搞定,路路顾客乐不思蜀,流连忘返。
光莲也有犯愁的时候,犯愁的不是没顾客光临,而是有时超过200人,容纳不下接待不过来,最怕得罪了她的“上帝”。
一次断然拒绝订餐,光莲难受得几天几夜睡不好觉。
那是龙年农历春节初二那天,光莲农庄顾客盈门,前几天已订满桌位,镇领导临时打电话中午预订一桌,尽管犯难,她却没接招。她不愿打自己的脸,不想失信捧走先前预订桌位的顾客。镇领导理解她的难处,尊重她的选择,转而说只来喝茶总可以吧。再也不好不领情,光莲爽快答应了。
上午十一点,镇领导一行人准时来到光莲农庄。光莲吃了一惊,其中一位区领导,她在电视上见过。区领导家住外地,为了让百姓大年欢乐吉祥,放弃与家人团聚,坚守在工作岗位,不时深入乡村大地看望百姓,看看百姓快乐幸福的情景。光莲歉疚难抑,连声说:“怠慢了,怠慢了!”区领导却笑如春风,说该愧疚的是我们,不该来打扰你们。其实,也不是来喝茶,而是来与乡村群众聊聊家常。
农庄的红火,照亮了光莲淡定的微笑、沉静的喜悦。光莲感谢王书记,王书记点亮了光莲农庄的灯。接替王书记的大周镇党委现任书记周建红来过,新任大周镇镇长张磊来过,知名不知名的镇干部来过,来给她支招,来给她打气,来给她加油。倍感温暖的光莲一一铭记在心,唯有盘大盘强农庄,才足以释放她的一腔感激。
江轮鸣响催征的汽笛,湖阔任凭江轮驰骋。
伫望晨光中的江轮,光莲感到她正如驰骋在人生河流中的一叶扁舟,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乡村路宽凭鱼跃并不遥远的诗和远方。
编辑: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