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俞俭专栏|老相框,旧相册

作者:俞俭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2-30 14:02:20

摄影是人类生活的伟大发明,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从机械相机、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再到如今用智能手机拍照更加方便,快捷,可以随拍随删,随拍随发。这样留下的照片太多,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喜欢的照片总不想删除,海量的照片就需要分门别类管理。幸好数码照片存储处理方便,在电脑里新建一个文件夹,从相机和手机导入即可,也可以买一个硬盘专用储存照片,基本不用担心装不下,查看方便,还可按时间、地点等进行分类管理。

而在以前,照片装在相框、相册展示,虽然没有现在数码照片存储方便,但的确有一种氛围感仪式感,别有一种穿越岁月的风情。记得小时候,思溪村里有几家客厅墙壁上挂着一个朱红漆大相框,装着大小不一、横竖交错排列的照片,好生羡慕。

那时谁家有相框格外吸引人,亲戚朋友来了,坐一会儿,手端茶杯,不约而同地站在相框下,欣赏着带有波纹花边、有些发黄的黑白照片,指指点点,勾起许多回忆,长辈头像、全家福、结婚照、毕业合影,母亲怀抱婴儿、朋友携手相依、在外当兵的当工人的照片,有荣耀,有温馨,有欢笑,谁慈祥,谁英俊,谁调皮,往日情景历历在目,一张张照片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寄托着一代代人的情感,述说着一个个难忘的人情故事。当然也免不了感叹一句,时间过得真快啊!

邻居三爷曾是上海茶厂的师傅,上世纪60年代初回乡,他家的相框比较精美,边缘镶嵌有玳瑁,其中有他和他夫人的照片,上了粉彩的,脸颊红扑扑,双唇胭脂红,展露出上海大都市的芳华风采,显得格外漂亮,优雅浪漫,跟后来的彩色照片不一样。我们最喜欢听三爷讲上海滩的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我们被深深吸引到故事的世界里,听完故事还忍不住看看那个相框里的“彩照”。

我们家没有这样的相框,母亲70岁时买了一个塑料相框,把我的照片、孙女的照片和我们一家的合影装在里面,还有一张母亲在齐云山山门处的留影。她把相框放在床头,节日里总会擦拭,抹去表面的浮尘。母亲去世时,整理旧物,我取下照片,保存至今。我当年高考落榜,学了半年木匠,自己做过一个小相框,四个角不整齐,相框里装入《庐山恋》电影画报,颇为得意,经常展示给小伙伴们看。 

我有大大小小十几本相册,都是参加工作以后买的、朋友送的,装的基本都是一家人的生活照,也有少量亲友同学同事的照片,几乎都是彩照了。早年参观陶渊明故居、郑州二七纪念塔、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山东曲阜孔庙、北京长城、天安门等,感激同学、同伴一路热情拍照、合影留念。有一年登上黄山游玩,朋友拍下了我一生中最欢喜最得意的一张照片——“迎客松下的周润发”,因为那照片上我脸型、表情都特别像周润发。我特意将这张照片过塑起来,至今保存在相册里,可惜当时没注意保存底片,底片弄丢了,只好用数码相机、手机翻拍之后存储起来。

这些相册存放在书橱抽屉,偶尔打开看看,那一张张照片都显得那么幼稚,土里土气,仔细欣赏,却又觉得那么真切自然,单纯可爱。照片上是少年的快乐,青春的风采,朴实的友情,纯真的年代,简单而美好的生活。相册里有两套婚纱照,一套是参加南昌市总工会“恩爱夫妻祝福庆典”活动时拍摄的,相当于一场“集体婚礼”,隆重而又浪漫;一套是结婚10周年时,在南昌市苏圃路一家婚纱店补拍的亲子婚纱照,这时女儿已经9岁,天真可爱像小公主,一家人满满的温馨幸福,在相册里演绎着跨越时光的亲情故事。

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瞬间需要记录,需要珍藏。翻看一页页相册,摩挲一张张照片,仿佛触摸到往日美好时光、某一时刻生活的温度。最近看到一则小故事,女孩与男友拌嘴闹矛盾,晚上女孩随手翻看相册时,看到与男友的许多合照,想起两人相识以来的点点滴滴,心中涌起甜蜜和幸福,即与男友分享,因此两人和好如初。

我们的生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重复复,琐琐碎碎,虽然生活不会处处有惊喜,但每个瞬间都包含着某种意义。按下快门,随时记录生活点点滴滴,会让你的生命饱满而充实。

如今,直观别致的照片墙也颇为时尚。岳父在老家新建了一幢小楼房,上二楼那面墙,大舅设计了一个照片墙,挑选全家人旅行的照片,装入简易相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张贴在墙上。每上一个台阶都能看见不同的风景,驻足回味一番,楼梯就成了风景的窗口、记忆的回廊。

我想,每个人存留的照片都是生命的美好瞬间,欢喜的,快乐的,得意的,虽然也会有人生痛苦时刻的照片。比如,母亲逝世出殡时,我一路扶棺一路痛哭成泪人的样子被人拍下来,那是我人生最悲痛的时刻。

母亲、父亲不喜欢照相,农村有好多人都不喜欢照相。思溪村开发成为旅游景区后,常有游客想给母亲照相,都被母亲婉拒。那年我带了一架相机回家,东拍拍西拍拍,提出给母亲和女儿一起拍张合影,母亲很乐意,在老屋旁边土墙门口,她坐在小凳上,9岁的女儿靠在她怀里,祖孙俩亲密,向来不苟言笑的母亲,也展露出幸福的微笑。我把这张照片装入一个彩边小相框,时常看看。

家乡沿袭下来一个风俗,老人离世,烧制遗像,装入相框,挂在中堂,即使多年以后,通过挂着的遗像还能看到他们音容笑貌。以前请人画像,拿到景德镇瓷厂去烧制,后来有了照相机,拍张照片再送去烧制瓷板。我母亲父亲两张遗像,是他们生前自请乡间摄影师拍照,上面写着拍摄日期,离她们去世还有10多年。那照相师傅还是我家的远房亲戚,照片拍得很传神,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丝许微笑,可以看到他们一生的艰难困苦,以及把世事把人生看淡的格局。母亲的遗像只是一张黑白照片,父亲的是一张彩色照片,装在未上漆的原木相框里,已经略有褪色,都没有烧制瓷板。我的相机不断更新,凤凰,尼康,佳能,但从来没想到要给他们拍过什么标准像,父母亲也从来不提起这个事。

2008年春节回家,突发奇想给父母亲拍几张照片,他们欣然应允,母亲高高兴兴地和我们一家三口合影,却不愿意和父亲两人合拍,父亲倒乐意让我多拍几张。没有想到这一年的10月,母亲离开了人世,这是我最后一次给她拍照,幸好留下了她最后日子的影像。我将这次给父母拍的照片收藏在手机相册里,常常端详回忆,留作人生恩缘一场的念想。

一位乡友说,老相框,旧相册,里面装着满满的回忆,收藏着岁月的光影。天真少年,十年寒窗,人情往来,旅行风景,家庭生活,穿越时光之门,拾起吉光片羽,有的模糊,有的真切,多少岁月已成过往,多少交谊已然淡漠,往事历历浮现眼前,思绪一时也会沉浸其中,太多美好回忆如丝如缕,有些人事如同感光的底片退去昔日光彩,但依旧触动心灵,也总有一帧照片,那是人生最美的风景,最好的遇见,永远存放心底,时时心生欢喜。


编辑:贺兴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