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永专栏 | 母亲的年粑
作者:唐安永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1-16 18:37:30过了腊八就是年,这话在我的家乡(重庆奉节)一点不假。故乡淳朴的乡民怀揣着对年的期盼,要抢在腊八节前忙完农事。腊八节一过,农家妇女几乎都会按下年货筹办“启动键”,纷纷为置办年货忙碌起来。我的母亲也不例外,在她筹备的众多年货里,最让我嘴馋的要数她做的年粑。那道年粑蘸红薯麻糖,是过年餐桌上一道人见人夸的绝美佳肴。
年粑,其实就是将米进行深加工的一道食材。在食不果腹的年月,平日里是很难吃上年粑的,只有在春节,才能享受这难得的美食。
母亲制作年粑一般选在小年这天。记忆中,母亲早早起床,从米缸里小心翼翼地舀出粘米和适量的糯米,然后将米粒缓缓地放入石磨的下料孔,有节奏地推动沉重的石磨,一来二去,经过石磨反复研磨,米粒变成细细的粉末。细心的母亲还会用极细的筛子再次筛选,然后才叫醒熟睡中的父亲。父亲穿好衣服,随即投入年粑的制作中。
发酵是制作年粑至关重要的一步。只见母亲用烧至四成热的山泉水一边倒入米粉中,一边用手不停地搅拌,并放入适量的发酵粉。混合均匀后,母亲将米团子交给父亲,吩咐父亲全力揉搓,揉到面团表面光滑。此时,母亲将光滑的米团切成若干个小块,再逐一揉捏,像变戏法一般,一个个白胖胖、厚墩墩的年粑尽显眼前。
为增加节日的喜气,母亲还在年粑的表面涂上红点,画上简洁的图案,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何要在年粑上画图?”母亲笑着说:“画这些图案,预示着来年好运、五谷丰登、吉祥安康。”
年粑上蒸笼,母亲会叫上我和妹妹打下手,我们将盛放在簸箕里饼状的年粑一个一个地递给站在蒸笼旁的母亲,她接过年粑,逐一放入蒸笼,并吩咐父亲多加柴火。用猛火蒸熟的年粑,才不失原味,醇香十足。
一旁的我们围着灶台转悠,紧盯着冒着热气的蒸笼,一边央求父亲添加柴火,一边拉着母亲的围裙哼唧。不耐烦的母亲甩出一句:“一边去玩,蒸好了喊你们。”
“开笼了!”母亲的声音打断了正在游戏的我们,大家齐刷刷地飞奔到蒸笼旁。母亲揭开蒸笼盖那一刹那,透过腾腾升起的热气,一个个造型别致、晶莹剔透的年粑让人垂涎欲滴。母亲一边让我们别急,一边将蒸好的年粑递给我们。
刚出笼的年粑滚烫,我们捧在手中来回翻转,迫不及待地将年粑送进嘴里,一边呼凉气,一边咀嚼,来不及细细品味的我们,囫囵吞下,时不时还能感受到年粑在胃里的灼热。
此时,母亲叫父亲停下手中的活儿,让他将刚出笼的年粑趁热送与左邻右舍,让大家一起品尝香甜软糯的年粑,还有浓浓的年味儿。
母亲是乡亲们公认的“美食家”。她对年粑的吃法颇有创意,或煮、或炒、或烤、或直接蘸糖吃。我喜欢母亲将年粑切成薄片,与腊肉混炒,再加上鲜嫩的蒜苗,其味咸香交织,回味无穷;更喜欢母亲将年粑切成条状、块状、三角形等,放入油锅煎炸,直到颜色变得焦黄,然后蘸上融化的红薯麻糖,轻轻咬上一口,外酥里脆,香甜可口。
时下,早已闻到浓烈的年味儿,母亲精心制作年粑的身影时不时浮现眼前,她那软糯香甜的年粑,不仅甜了我的味蕾,还温暖了我的童年。
编辑: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