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记者会 | 2024年重庆粮食产量创近16年新高 全市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位居西部第一!
作者:龙宣辰 李微希 李凰言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1-19 15:22:30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1月19日,在重庆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专题记者会上,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陈勇介绍了2024年我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进展成效:
“两条底线”守住守牢 粮食产量创近16年新高
“两条底线”主要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 粮食产量创近16年新高。全市粮食产量突破220亿斤、增长0.44%。油菜播种面积569.5万亩,总产量62.8万吨、增长3.6%,实现“17连增”。
● 连续5年在国家脱贫攻坚考核评估中获得“两好一优”等次。构建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立体监测体系,“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监测对象4.3万户、13万人,脱贫人口就业稳定在83万人以上。
● 打造“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等一批鲁渝协作标志性成果;9家中央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0.26亿元、协调引进帮扶资金10.32亿元,实施各类项目174个。
● “万企兴万村”行动促进11178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5919个村。
“四千行动”深入实施 提升高标准农田200.3万亩
“四千行动”是指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千个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行动。2024年重点工作体现为“四个聚焦”。
● 2024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3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 大力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头羊计划”,打造爆品爆款,召开2024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暨第九届中国(重庆)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大力培育巴渝名优“土特产”,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4.08亿元、379.24亿元、381.7亿元,均位居全国同品类前列。
● 分类制定促进低收入群体和面上农民增收“双十条”措施,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新培训1.5万人、累计30万人。新认定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15个,分层分级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323个、“巴渝工匠”乡村驿站135个。
● 以乡村治理为牵引融合推进乡村建设,统筹抓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着力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市和美乡村达标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基本实现“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目标)。扎实办好“一清零、三改善、六提升”十件民生实事。
“双轮驱动”持续发力 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达60亿元
“双轮驱动”是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深化农村改革。
● 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中国农科院联合投入1.12亿元,开展13项联合技术攻关。联合江南大学、西南大学等实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转化应用。聚种源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攻关,“庆油11”油菜新品种含油量52.37%、亩产202.4公斤,均为全国第一。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构建“1+4+4+N”体系(即建设1个“渝农大脑”,夯实农地“一张图”、农信“一本账”、农事“一张网”、农品“一码通”4个基础,搭建“四千行动”核心业务构架),推动“长江治渔”等N个应用场景落地。与中国联通共同组建乡村振兴(重庆)数字产业研究院。全市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到43%,位居西部第一。
●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开展强村富民综合改革,优选120个村先行试点;健全四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市、区县、乡镇、行政村),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达60亿元。
“城乡融合”不断深化 实施区县城补短强弱项目125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渝考察,为重庆城乡融合发展把脉定向,要求重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创新思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市委、市政府制定“1+18+N”政策体系,“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区县对口协同落实产业项目32个、投资19.8亿元。开展“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实施区县城补短强弱项目125个、投入73亿元。
当前,重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还面临农业发展质量不高,高标准农田亟需提质量、增产能;农村基础条件仍然薄弱,路、水、电、通讯、物流等存在堵点、薄弱点,智慧农业·数字乡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农民收入增速放缓,肉牛等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就业难度增加,财产性增收潜力挖掘不足等困难和问题。
下一步,重庆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市“两会”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迭代实施“四千行动”,着力打造一批“西部领先、全国进位、重庆辨识度”的“三农”改革发展标志性成果,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加快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编辑:龙宣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