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数字重庆词典|高频词篇

作者:夏祥洲 古文博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1-23 07:10:00

1月9日召开的数字重庆建设推进会上,市委书记袁家军强调,“加快推进数字重庆基本能力建设,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标志性成果”。

深入理解数字重庆基本能力内涵要义,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数字重庆基本能力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政务云”“政务网”……这些与数字重庆有关的通用术语高频词,都有什么内涵与外延?《当代党员》联合重庆市大数据管理局为您解读。

《数字重庆通用术语释义摘录(高频词篇)》

1.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是指通过集中部署基础设施、数据资源、能力组件等要件,构建综合性、集成性的基础环境,为全市非涉密应用开发和运维提供统一支撑的集成运行平台。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以“四横四纵两端”为总体构架,“四横”:即基础设施体系、数据资源体系、能力组件体系、业务应用体系;“四纵”:即标准规范体系、制度规则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工作推进体系;“两端”:即“渝快办”和“渝快政”。

2.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是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的管理服务系统,将全市相对离散的应用系统、能力组件、数据、云网、感知等数字资源综合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全市用户统一提供数字资源(应用、组件、数据、云网、感知)服务门户,持续沉淀数字资产,畅通数字资源循环通道,实现数字资源“一本账”管理、一站式浏览、一揽子申请、一体化配置,赋能“数字重庆”建设,促进“一地创新、全市共享”。“IRS”为“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的英文简称。

3.政务云。包括“政务公有云”和“政务私有云”。政务公有云:即“一朵云”,即由合格的政务云服务商建设,位于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数据中心内,为全市政务领域非涉密业务应用搭建的政务公有云资源,主要包括云服务器、裸金属服务器、云数据库、大数据服务、存储服务、安全服务、其他服务等。与政务公有云相对的是政务私有云。政务私有云:各部门为本单位、本区域政务应用系统构建的专有、独享的云资源,或自行采购建设的服务器资源。未经数字重庆建设领导小组同意,不得建设。确需建设的,要遵循“最小化”原则进行建设,并纳入数字重庆云算力系统监管。

4.政务网。电子政务外网:是全市非视频类的政务服务、政务办公、政务数字化应用的基础承载网络,统一实现各级部门应用互联互通、数据资源融合共享。电子政务外网按照国家统一规范采取IP协议进行建设,我市采取市—区县两级平台部署,贯通国家、市、区县、镇街、村社五级。部门专网:各级各部门自行建设的承载本部门数字化应用的网络。未经数字重庆建设领导小组同意,不得建设。确需建设的,要遵循“最小化”原则进行建设,并纳入数字重庆云算力系统监管。

5.城市感知系统。指通过统筹建设市域城市感知系统,采用“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技术构架,覆盖“市、区县、镇街”三个层级,整合汇聚全市分散化、碎片化、烟囱化的海量异构物联感知资源,构建全市统一的物联能力支撑矩阵,实现市域感知设备的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对感知数据的集中共享,汇聚城市物联感知脉搏,对物理世界的相关信息进行多维感知、传输、分析和处理,为“数字重庆”应用建设提供关键实时数据支撑,提升城市感知判断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6.视联网。指我市作为国家战略腹地,为增强极限思维而采用自主可控国产通信协议(非IP协议)搭建的全市一体指挥、视频应用的基础承载网络,具备全市统一视频会议、视频监控资源调度、政务外网备份网络等功能。视联网按照市—区县两级平台部署,纵向贯通市、区县、镇街、村社、网格,横向对接支撑算力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新兴业态,是我市“多网合一”的新型网络底座。

7.“一网两线”。是全市统一的非涉密电子政务网络。“一网”即全市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两线”即数据线路(政务外网)和视频线路(视联网),“两线”互为备份,不再单独建设备份线路。我市“一网两线”在全国首次实现数据级的网络异构主备,既采取自主可控国产通信协议提升了网络安全性,又通过异构组网架构提升了网络集约性,为全国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8.国土空间数据综合信息系统。数字重庆建设的空间服务底座,是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的一部分,以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为基础,构建空间图层,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按照空间治理需要,研发可重复利用的空间治理组件,形成工具箱,为全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六大系统和基层智治体系提供统一地理信息数据基础服务。

9.能力组件。是特定数据和算法的集合封装体,可被应用集成,具备可复用价值和共享属性,通过消息、接口、页面集成、SDK等方法调用的数字化基本单元,主要为部门区县开发应用提供共性技术支撑。能力组件按照使用要求分为统一类组件与推荐类组件两类。

10.两端。即“渝快办”和“渝快政”。渝快办:综合集成各类政务服务场景化应用,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标准统一、全面融合、服务同质,构建全时在线、渠道多元、全渝通办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打造“掌上办事之城”,支撑市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联通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是面向群众和企业办事的总入口。渝快政:集成汇聚全市决策、执行、监督、评价等数字化应用,提供通讯、办公、协同等基础能力,实现“组织在线”“人员在线”“沟通在线”“业务在线”,打造“掌上办公之城”,支撑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互通、业务联动与协作,是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办公的总入口。

11.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指通过一体建设,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部署的全域高效协同数字化履职载体,是数字赋能超大城市运行和治理的智能中枢。市级、区县级、乡镇(街道)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分别定位为城市大脑、实战枢纽、执行末端,共同支撑数字化应用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通常泛指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为多维度复合概念,包含: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技术平台(智能中枢)、技术平台建设运行服务支撑机构、各级各部门基于智能中枢部署的数字化履职能力、统筹推动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工作的行业主管单位。

12.数字驾驶舱。是指集成板块和跑道以及子跑道、关键绩效指标、城市运行体征指标、感知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各类数字资源,迭代展示滚动风险提示条,提供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等闭环处置能力的数字化工作界面。

13.应用场景。是指部门在管理、服务过程中为满足某种单一业务需求或者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的业务需求而设定的业务流程,并可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来实现业务处理的特定情景。

14.事件。事件是数字化业务流,为完成特定任务或处置突发情况,将相关联的业务事项按一定流程进行组合而成。事件分为内部事件和多跨事件,业务仅在市区县两级同部门内部流转为内部事件,业务跨部门跨层级流转为多跨事件。

15.融合通信系统。融合通信系统整合现有孤立的视频监控、集群对讲、音频广播、电话系统、视频会议设备、移动终端、数字集群、语音设备等音视频资源,建立形成高效统一的音视频联动协同平台,纵向上协同市、区县、乡镇、村(社区)、网格五级,横向上联动有关部门,用于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应急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现场人员建立音频、视频、实时定位信息及其他必要的数据通信,实现协同联动、上传下达、高效调度。

16.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创造出能够以类似于人类智能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与人工智能关联的概念包括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17.大模型。是指具有庞大参数规模和复杂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型。这些模型通常由深度神经网络构建而成,拥有数十亿甚至数千亿个参数。大模型通过海量训练数据来学习数据中复杂的模式和特征,使其具有强大的泛化能力(指模型针对未训练过的数据做出正确预测的能力)。大模型参数越大,意味着模型基础能力越强,对算力资源的消耗也更大,实践中应结合具体场景实际,选择合理参数规模的大模型使用。

18.智能体(Agent)。是指能够感知环境、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的实体,智能体可以是软件、硬件或一个系统,智能体通过感知环境中的变化(如通过传感器或数据输入),根据自身学习到的知识和算法进行判断和决策,进而执行动作以影响环境或达到预定的目标。大模型可以为智能体提供关键的分析、决策、执行能力,可以将大模型理解为智能体的“大脑”。

19.核心业务梳理。行政机关和其他组织基于职权责任体系和阶段性重大任务所形成的基础、重点、应急等工作事项(包括主要指标、工作、政策及评价体系)开展整理、汇总和分析,形成事项目录、业务流程和数据清单的方法。

20.“V”模型。是在系统设计与分析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有5个关键:第一,自上而下分析过程,即进行多跨协同系统的方案制定。通过逐级分析,寻找影响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关键部组件、关键单元和关键变量,从而合理地确定多跨协同系统的改进目标及各层级的主要指标,形成多跨协同系统目标体系、执行体系,并经过专班分析研讨反复迭代确定方案。第二,自下而上集成过程,即对经过重构以后的新的系统进行集成,并开展新系统的运行实施。从最底层的实施、每个层级的实施直至多跨系统整体的实施,对方案确定的各层级指标、协同关系进行实践检验、指标确认,最终对多跨协同系统的目标进行验证、确认。第三,以数据流为主线,整合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单元,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立定量化的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协同关系。第四,集智攻关。在“V”模型迭代全过程中,要组建由各相关领域领导、专家组成的专班,进行系统分析推演,运用各类专家的知识、经验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层层放大细节,不断实现方案的细化量化和实践流程的优化完善。第五,持续迭代升级。运用“V”模型方法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关键单元、关键部组件、关键子系统的方案反复推敲,不断完善细化量化方案,不断优化,直至实现系统目标。


编辑:古文博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