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科创根基 提升转化能力 持续为开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周昌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1-24 17:23:0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024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重庆开州高新区将始终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牵引,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渝东北川东北创新高地。
在“怎么看”上统一思想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只有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双向奔赴,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的重要抓手。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全链条进行整体部署,并对政策、资金、项目等关键创新资源进行系统布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作用于产业装备能力、成果转换和产业生成的动能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仍面临着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等多重挑战,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促进新型生产要素在产业升级中的高效配置与持续迭代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塑造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重庆如今是当之无愧的制造业重镇,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近年来,尽管重庆相继出台了《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重庆市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若干措施》等鼓励政策,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存在堵点,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对于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庆而言,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迫切需要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做好示范。
科技创新是构建开州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开州区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牵引,因地制宜布局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构建“1234”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当前,开州区虽已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雏形,但发展水平不高,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产业等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培育阶段,缺少以科技领军的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高、新、强、优的产业聚集效应亟待提升。
在“干什么”上凝聚共识
抓创新才能强工业,强工业才能兴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动态过程,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持续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切实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堵点难点,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理念的转变:从孤立到协同。以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常常被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但实践告诉我们,创新既需要市场机制推动,也需要政府前瞻布局、政策引导,由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共同培育形成。
成果的转化:从堵塞到畅通。科技创新是创造知识的过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想把科技创新的成果真正运用到产业发展中,关键因素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要转化运用到企业发展中。要实现这一成果转化,就需加强科技成果的评估、定价和产业化等全过程管理和服务,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和研发能力,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确保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
产业的集聚:从单一到成群。产业力量深度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企业既是市场创新的主体,又是科技创新、产业引领的主力军。要聚力打造高效协同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支持发挥龙头企业“链主”职能,牵头组建产业创新中心。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围绕细分领域塑造自身专精特新能力,主动融入大企业重大项目,形成创新合力,切实打造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模式。
在“怎么干”上精准发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开州区要聚焦三峡库区“智造重镇”和重庆市重要绿色工业集聚区的目标定位,持续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围绕科技创新主体培育、载体建设、服务提升、智改转数等工作重点,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紧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机遇,以持续优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为导向,搭建产业基金矩阵,深耕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在企业科研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金融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发挥“有为政府”优势,切实把战略机遇、政策导向转化成高质量发展胜势。
做优做强重点产业体系。聚焦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全力巩固升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3个优势领域,因地制宜打造独具开州辨识度的优势品牌,集聚一批规模体量大、质量效益好、品牌价值高、产业带动作用强、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落地开州,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形成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集合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携手共进,主动吸纳其科技成果在开州落地转化,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综合体;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基础研发投入,对企业自主创新产品进行推广应用,着力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推动创新平台提档扩容。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牵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聚力建设“引进来”标志性科创平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开州设立分支机构、创新研究院、产业特色研究院等研发机构,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建设企业研发中心、设立专项人才科研工作站,对重点建设的科创平台给予本地政策和资金倾斜支持,以此吸引更多契合开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匹配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项目落地。此外,还要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举办科技交流活动,组织园区企业参加学习,提升数字水平和创新意识。
促进创新资源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政府整体谋划、统筹协调作用,积极融入全国“深化东西部协作”、川渝万达开统筹发展等国家战略,在产业转移、资源共享、科技创新、企业培引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协作城市间的合作领域,推动配套资源、研发中心、检验检测等共性技术平台共建共享,合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
【作者系重庆开州高新区(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现挂职浙江省宁波前湾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编辑: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