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多家博物馆开展非遗中国年活动
作者:李晟
文章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发布时间:2025-01-29 19:45:012025年春节,重庆多家博物馆以非遗为核心,打造了一场场融合传统年俗与现代创意的文化盛宴。
1月29日,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首个中国年的大年初一,重庆通过丰富的展览、互动体验和特色活动等,让市民和游客在博物馆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探寻巴渝文化的根脉。
沉浸式非遗展览:博物馆里的年味盛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灵蛇起舞·喜迎春”为主题,推出“腾蛇乘雾——蛇灯制作”活动,结合蛇年生肖文化,展示传统彩灯技艺的演变与创新。同时,“幽幽蛇影——蛇年趣味导赏”通过多媒体互动,让观众了解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重庆自然博物馆则以线上活动“2025重自博里过大年”为特色,通过虚拟展厅展现瑞蛇迎春的自然科普内容,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红岩革命纪念馆推出“拓印历史、恭贺新春”活动,游客可亲手体验旧时手工印刷报纸的技艺,感受革命年代的年味记忆。
大足石刻博物馆结合石刻艺术,推出“年画进万家”展览,展示传统木版年画与佛教文化的结合,凸显巴蜀地域特色。
此外,全市博物馆共推出138个春节主题展览,涵盖碑铭、民俗摄影、非遗手工艺等多个领域,例如“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展”以碑刻为载体,揭示巴渝年俗的历史渊源。
为呼应春节申遗成功,部分展览融入国际元素。例如,重庆图书馆的“金蛇献瑞——春节非遗暨民俗摄影联展”,通过全球华人的春节影像记录,展现非遗的价值。同时,该馆还推出多语种导览服务,吸引外国游客体验中国年俗,助力文化“走出去”。
来自北京的游客章华兴奋地表示:“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天能够亲眼看到、亲身体验,感觉特别震撼!尤其是木版年画里包含的传统美术,让我对巴渝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互动体验: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蛇灯制作”工坊中,游客可亲手扎制蛇形灯笼,学习传统竹编技艺。而梁平木版年画、酉州苗绣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也走进博物馆,游客不仅能观赏匠人现场制作,还能参与拓印、刺绣等体验活动,带走独一无二的“年味手信”。
沙坪坝更是将“年味儿”搬进博物馆,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活动围绕“装点门楣颂流年——匾额文化展”开展,邀请各界观众以家庭为单位,走进博物馆,在观展之余留下一张独特的全家福。活动现场,小朋友们亲自动手,体验“沥粉贴金”的传统匾额制作技艺,将属于自己的“福禄寿喜”小匾额带回家,也将浓浓的节日祝福带回家。
此外,不少博物馆还策划了“猜灯谜、送祝福、闹元宵”等传统游园活动。例如,渝中区博物馆联合十八梯非遗灯会,设置“百鸟朝凤”主题灯谜长廊,游客猜中谜题可获赠非遗文创产品。红岩革命纪念馆的“拓印历史”活动,则将红色文化与年俗结合,游客通过拓印革命标语,感受特殊年代的春节仪式感。 重庆自然博物馆推出“瑞蛇迎春”AR互动,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展品,即可观看虚拟舞龙表演,并参与线上抽奖。
部分区县博物馆还引入VR技术,重现古代庙会场景,例如铜梁区博物馆的“龙舞大巡游”VR体验,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国家级非遗“铜梁龙舞”的震撼场面。
来自上海的游客刘立宇说:“这次来重庆旅游,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山水风光,还体验到了丰富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感觉特别有意义。尤其是十八梯的非遗灯会,让我对巴渝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兴趣。”
特色活动:非遗展演与跨界融合
博物馆不仅是静态文化的展示空间,更成为动态非遗展演的舞台。
铜梁区安居古城以“龙文化”为核心,举办龙舞大巡游和龙灯展演,游客可目睹国家级非遗“铜梁龙舞”的磅礴气势。此外,万盛经开区博物馆的“巴蜀非遗民俗大展演”汇集石柱玩牛、潼南彩龙舞等节目,再现传统农耕社会的春节庆典。
部分博物馆尝试“非遗+科技”“非遗+时尚”的跨界探索。例如,南岸区博物馆则联合时尚品牌推出“国潮非遗秀”,将苗绣、夏布等技艺融入服装设计,吸引年轻观众打卡。
2025年春节,重庆多家博物馆以非遗为纽带,构建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静态与动态并存的文化空间。从沉浸式展览到活态体验,从民俗展演到跨界创新,博物馆不仅守护了非遗的根脉,更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正如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牟元义所言:“非遗贺新春,不仅是节日的庆祝,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