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卫国专栏|儿时元夕
作者:高卫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2-07 09:19:15在豫北平原的乡下,我的故乡一个唤作迁民屯的村庄,元宵节的白天并不热闹,要等到晚上掌灯后才能见到热闹场景。
有的地方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晚饭后人们可以结伴到街上赏灯,长街上灯笼万盏,灯的外观造型美观华丽,灯光朦胧柔和,灯谜寓意吉祥。
早在宋词里就有了元宵节赏灯的写意,“花市灯如昼” 极写元宵之夜的灯火辉煌,花市彩灯,明丽如同白昼;“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的画面;姜夔没有写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那年的元宵节,姜夔失眠了,他想起了二十年前的恋人。宋代放灯时节取消宵禁,百姓倾城而出,通宵赏灯猜谜,玩得不亦乐乎。
我小时候在乡村生活,那里没有赏灯的习俗,小孩子却是人人手执一个灯笼,满大街乱跑。灯笼用高粱秆扎成框架,外面糊一层薄而透明的油皮纸,手里挑着一个灯笼支架,支架下面有一个四方形托盘,那是放蜡烛用的。到了晚上,小孩子挑着灯笼跑到大街上,灯笼上面绘制的三打白骨精和哪吒闹海的图案便在朦胧的烛光中闪现。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我和小伙伴唱着儿歌提着灯笼在大街上疯跑。一不小心我被路边的砖块儿绊倒了,蜡烛倾斜的一瞬,火苗上窜灯笼便着了火,眼看着自己心爱的灯笼烧了一个大窟窿,那张我最喜欢的哪吒闹海图瞬间化成了灰烬,我伤心地哭了。
遥远的年月里物资贫乏,买新灯笼要等到下一年的元宵节了。我提着烧坏的灯笼折回家去,父亲替我擦去眼角的泪花说,咱们去看烟花吧。
我坐在父亲的肩上一会儿就赶到了大街中央,合作社门前有人正在燃放烟花和起火。起火外形单薄,“嗤”的一声,拖着细而笔直的竹签升到了空中,一声脆响后绽放一束礼花就灭了。
起火升空仅仅是一个聚人气的开场,等人们三五成群地从家里赶来,最热闹的放烟花便开始了。那时候的烟花外形笨拙,底座都用泥巴做成,是用黏性较大的胶泥围成的一个圆筒,里面填满了火药,上端小孔处留有一条短短的引线,引线燃尽后,礼花喷射而出。
夜空宛如一座百花园,五彩缤纷的烟花绚丽夺目,将夜幕装扮得格外耀眼。有一朵烟花在我头顶的天空炸开,流光溢彩,下落的火星稀稀疏疏,窜向四周的地面瞬间就熄灭了。上学后读到“火树银花不夜天”这句诗,儿时看烟花的场景便又一次在我的眼前浮现。
正月十六这天,骑自行车赶五里路到镇上,可以欣赏到一年一次的“闹元宵”。父亲带着我赶到时,街面上早已经人山人海,大家都直勾勾地盯着街中央,那里才是“闹元宵”的精彩所在:雄狮队、秧歌舞,踩高跷的、划旱船的,最惹人眼的是丑角装扮的媒婆儿,嘴角点一颗醒目的大黑痣,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旱烟杆,在人群中扭来扭去……
“闹元宵”是过年最后一天的热闹,这场热闹之后,学生返校上课、店铺开门营业,年也就在喜庆祥和中过去了。
编辑:刘泳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