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玉强专栏|圆
作者:武玉强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2-07 14:41:1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寥寥数语勾勒出了花灯璀璨、月圆人聚的元宵之夜。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圆”不仅仅是形状的描述,更是团圆、圆满、和谐的象征。在重庆,这座因山水而闻名的城市,元宵节的这个“圆”,不仅盛在汤圆滚烫甜糯的“圆”里,点亮在火红灯笼的“圆”里,翻腾在鸳鸯火锅的“圆”中,更镌刻在新重庆山城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圆”里。
汤圆的圆:一口甜糯的团聚情
元宵节的主角之一,无疑是汤圆。汤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称为“浮元子”,寓意“元宵浮圆,福圆满满”,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汤圆。
汤圆圆圆的外形,是一种最直观、最温暖的象征。从揉糯米团开始,从和面、揉面、包馅,到煮熟,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操作,才能让汤圆呈现出完美的圆形。汤圆的圆,不仅仅是一种形状,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那细腻的触感仿佛就将团圆的情感揉进其中,每一颗不同馅料汤圆的背后,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每一口汤圆的香甜,都是一种寄托、一份祈愿。当咬开那软软的外皮,馅料瞬间在口中散开,甜蜜满溢。那热乎乎的汤圆下肚,仿佛驱散了严寒,也让家的温暖在心中蔓延开来。那汤圆的圆形,象征着完美无缺的团圆,正如人们心中永远不灭的温暖——无论天涯海角,家人的心总是紧紧相连。
灯笼的圆:点亮红火的希望光
在元宵节,红灯笼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从重庆弹子石广场灯笼的繁花似锦、到解放碑广场红色宫灯的富贵荣华、到朝天门广场灯笼的威武雄壮、到磁器口古镇灯笼的古香古色、到十八梯灯笼的婉约清新......
圆圆的红灯笼象征着“红火”和“希望”。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喜庆、繁荣的颜色,灯笼本身的功能是照亮黑暗,而红灯笼在夜晚闪烁,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热情洋溢的氛围,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事业蒸蒸日上。元宵节的红灯笼,不只是节日的装饰,更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象征着中国人对团圆与传承的美好追求。人们相聚观赏花灯、猜灯谜,这种围聚的形式就像红灯笼本身,不论生活如何分离,总有一天会重新聚拢。
火锅的圆:阴阳交融的共生美
如果说元宵节的汤圆和红灯笼象征着团圆与红火,那么重庆的鸳鸯火锅则演绎了另一种“圆”——阴阳调和、共生并济的智慧之圆。
鸳鸯火锅一半红汤火辣如焰,一半白汤清润如泉。看似对立,却在一口锅中交融共生。红汤中翻滚的辣椒与花椒象征人生的热烈与挑战,白汤里浸润的药材和骨汤则代表平和与滋养。两者看似矛盾,实则阴阳调和,正如《道德经》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种对立中的和谐不仅是一种烹饪智慧,更是生活哲理的映照——唯有经历炽热与冷静的交替,在多样中实现共生,才能品味到真正的圆满。
这种圆融之美也正是重庆精神的写照。这座城市既有码头文化的粗犷热烈,也有山城小巷的柔情婉约;既能包容历史的厚重,也能接纳现代的新潮。这种包容精神就如同鸳鸯火锅中的红白锅底,互相成就,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深厚智慧与圆融哲理的生动体现。
重庆的圆:擘画时代的新篇章
元宵节汤圆和红灯笼的“圆”是家人团聚的温情,鸳鸯火锅的“圆”是阴阳调和的智慧,而新重庆的“圆”则是城市与时代交融、生生不息的象征。
朝天门两江交汇的壮丽画卷,滚滚长江与碧波嘉陵江在此交融回旋,一清一浊,如鸳鸯火锅中的红白锅底相映成趣,既各自独立又彼此滋养。正如新重庆既有火热的创新创业激情,也有岁月静好的宁静时光;既能包容时代的快速变迁,也能守护历史的文化底蕴。
这一份圆融不仅体现在重庆自然地理中,体现在多元文化与时代变迁中的智慧平衡中,体现在历史中积淀出“合”的智慧与“圆”的哲理中,更是镌刻在城市的精神与发展中。新重庆正以“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不断在时代变革中寻求平衡与突破。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建设浪潮中,以包容与智慧之“圆”,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编辑: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