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一部震撼灵魂的命运交响曲
——读王雨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
作者:熊勇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2-08 10:07:15王雨老师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重庆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读后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家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们对人性,对命运,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命运,关于生活的哲学思考。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更加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部小说,是一部震撼灵魂的命运交响曲。
题材的独特性
以一个“痉挛型脑瘫”病患儿的成长经历为故事主线,塑造了“我”的母亲、父亲、亲人及有关的医生形象。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不敢说独有,至少是极少的。这类题材的作品,大多不敢也不会去涉猎,对“脑瘫”患儿没有多少人去关注。王雨老师不一样,他的本职是医生,是医学博导,是医学专家,有脑瘫病方面的知识。作品中关于脑瘫病方面的治疗,如“上田疗法”,“高压氧”治疗,针灸治疗,中药,“包药治疗”,康复治疗等,都是很专业的知识,外行是根本写不出来。更重要的是作家有仁爱之心,有对脑瘫患者的大爱,通过这类题材能很好地呈现人性和情感,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首先是“我”——俞帅奇的形象塑造。
这个世界真的很残忍,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如何历劫重生,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我”,从1998年12月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注定了一生必然坎坷的命运。坐轮椅一直坐到读小学。后来,通过各种治疗,锻炼,终于能走出“剪刀步”,才拄了拐杖去上学。读书,骨折,发病,肌肉时常痉挛强直,痛苦至极。三年的“高压氧”治疗,长年的针灸,中药,“包药治疗”和“康复”治疗。经历过病毒感染,舌头、嘴唇溃烂,很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终,在母亲、父亲、所有亲人以及医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从中学到医科大学,再到医学博士,到取得研究成果,获得了人生的成功。
漫长的治疗,有些痛苦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痛苦。可是,这些痛苦也会长出坚硬的翅膀,让你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地飞翔。这或许就是《向死而生》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当一个人无限接近死亡,或极端痛苦的时候,才能够向死而生。我们才能够摆脱焦虑和生活琐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由地做自己。人的一生,不断地崩溃,不断地复原,不断地哭,不断地笑,不断地克制,不断地放纵,生活好像将这样一直循环下去。
作品中的“我”,他觉得像一台坏掉的机器,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修好,这个时候,其实我们需要的是内心的重建。当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和过往及当下,就会更加明白自己的内在感受。当我们内心得到重建,就有了足够的动力,去选择一种真正能令自己幸福的可能,也就有了力量停止痛苦和幻想,面对现实作出判断和决策。作品中的“我”,面对痛苦的时候,开始会产生恐慌和自我否定,当坚持治疗时,就已经和自己的内心恢复了联系,在治疗的过程中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新的认识。体会到了亲人们的爱,医生们的爱。
“我”这个人物形象或者说这部作品真正的价值,能给人以哲学思考。曾有人问,为啥会有桥?因为路走到了尽头。路上面有桥,桥也是路。一定要相信,生活的路不只有一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条看似稳当的人生道路,很难说在哪一个瞬间就在你面前崩塌了。人生的路真的没有直达电梯可坐,我们努力的尽头,是我们内心想要到达的地方,正如“我”帅奇,他做到了。因为他曾经承受的压力和痛苦逼迫他去面对现实,如同蚌与珍珠,他的灵魂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淬炼。
生活从来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总会迎来不断的暴击。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安住当下,涅槃重生。向阳而生,是很多人向往并倡导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然而生命有涯而又无常。向死而生,会颠覆你的三观,重燃你的激情,让你的余生,活得更加通透,自由而又率真。凤凰涅槃,只为新生。这是我读这部作品的真实感受。我想,也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其次,是一群医生的形象塑造。
“我”的母亲倪佳渝也是医生。强哥、乔姐、米哥、欧阳中医……他们用汗水和时间治疗伤痛,是医学殿堂中最耀眼的星光,是生命的守护者,是一群用医术和爱为病人带来光明和希望的人,是一群医术与仁心兼备的楷模。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医者的真正含义。他们对“我”的每一分关心,都是心灵的注释。他们是平凡中的不平凡者,他们的每一次付出,都在回馈生命的意义。对“我”的每一次治疗,都是爱的延续。
作品中也没回避“医患”关系,医生被患者亲属打。也写了“米哥”经不住诱惑,得回扣,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描写,并不影响医生群体的良好形象。
作品中“我”的母亲的形象很感人。她在家里是一个好母亲,在医院是一个好医生。可以说“我”的母亲集善良、美丽、心地纯洁、敬业爱岗、吃苦奉献于一生。正因为有一个好母亲,“我”才能坚持下去,从脑瘫患儿到医学博士。
作品中作为军人的父亲,具有钢铁般的品质又有侠骨柔情;素素姐是不可或缺的亲人;强哥的离世让人痛心;外公、外婆可亲可敬……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医者背后和亲人背后的真实生活与情感,让我们沉浸在爱与善的暖流中,深入到我们的灵魂中去。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能够让读者直接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阅读时更加身临其境,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故事更真实,更生动,更容易相信故事描写的情节和事件。
诗意的表达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如果太满,回味的空间不大,会使得小说的艺术感下降,但在《向死而生》这部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特色是“诗意的表达”。按照一般的逻辑,会大篇幅地写“苦难”,写“悲情”,但是作家没有这样做,而是用诗意的表达,写出一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正是当代人最需要的,也充分表现出作家的自身修为。
作品中多次出现黄葛树的描写,就让我们想到茎干粗壮,树型奇特,悬根露爪,蜿蜒交错,古态盎然,枝杈密集,大枝横伸,小枝斜出虬曲,树叶茂密,叶片油绿光亮,寿命很长。喻指生命力旺盛,做人要像黄葛树一样。“我”及我的亲人和医生们不是吗?他们都具有黄葛树的品质。
还有“我”的母亲,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科室主任,妇科专家,每每一个小小生命降临人间,他的生与死,苦与乐,都像一粒种子,种在亲人的心间,也种在读者的心里。这些诗意的表达,增强了作品的张力。
语言简练优美有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我还得必须谈。王雨老师的小说语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了,干净、准确、简练、优美,这是我最欣赏的,其实这也应该是文学语言的最高境界。
这部作品从头读到尾,可以一气呵成。语言的真实性,语言的气质,语言的状态,都是浸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字简练而富有韵味,既保留了传统文学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文学的元素。笔触细腻而不失力度,又能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语言风格,不仅让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也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与力量。
通过哲思警句的提炼和穿透灵魂的思想表达,是这部作品中的很重要的语言特色,如“我”父亲对“我”说的话“人有命运,也得有理想。命运和理想就是天和地的平行”“不认命,追求理想,命运和理想就能交汇”“永远追求地平线,人就会有动力,有乐趣,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人生就像筷子,历经酸甜苦辣,才能品尝到人间百味”……在作家的叙述中,还有很多这样具有哲学思考的语言。
小说是写人的,人是有血肉,有灵魂,有思想的。一部小说是否写得生动,这就要求作家的语言要有激情,要有力量感,而且感性。语言就是鲜花的外表,语言必须像花一样美。
这部小说的语言很明显地具有像诗歌一样的朴素美,本色美,即“内在美”,“浑然美”。这些都依赖于作家气养浑厚,胸中有一种大的社会气象。
具有经典性
所谓经典,就是放在任何时代,它依然具有生命力。所谓经典的小说,那就是除了暗合时代的基本面,反映时代最本质的社会外,还写出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也可以说是“普世价值”。《向死而生》中“我”的成长经历,家庭、医生等人物形象,是具有生命力的,是能经得住反复解读的,刻画的人物形象是浸渍于人性之中的,是饱含哲学意蕴的。
正因如此,我个人认为具有经典性。像这样的作品,几十年后来读,仍具有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浓厚的地域文化
除了描写大洋彼岸美国的异域风情外,更多的是描写山城重庆的地域文化。重庆是中国山地城市的典范,作品中对“十八梯”“七街六巷”传统风貌的描写,对重庆小面,重庆火锅的描写等,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情趣和可读性。
总之,这部作品蕴涵的文学性,思想性,可读性和整体质量与水准,是我近年来所读到的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力作,需要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
阅读这本书,就像自己经历了一段温馨难忘的旅途,哪怕这个过程有喜有忧,百感交集,那份沉重,那份感悟,以及对人生况味的特殊感情,永远难忘。
编辑:李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