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潘玉毅专栏|行囊与牵挂

作者:潘玉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2-10 14:13:36

年前,与同事姚科斌、施佩汶一起策划了一个回家过年的选题,主要形式就是通过比对“归家的后备箱”和“返程的后备箱”,体现游子回家的迫切心情,以及父母对在外工作的孩子的牵挂。这种迫切与牵挂就像汉语修辞手法里的互文,个中的温情彼此连通。

每一个游子返乡时总想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带回家里去,献给亲朋好友,也想把自己在外头习得的本领和收获的成果展示给家人看。于开车的返乡者而言,车子的后备箱便是他们将这种念头具象化的载体:装点奶粉带给爷爷奶奶,装点海鲜带给爸爸妈妈,装点玩具带给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每次收拾东西,总觉得后备箱不够大,装不下自己想要带回家的东西。而当假期结束,他们即将离开时,父母长辈亦是恨不得倾其所有,将他们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其中,有老家的特产,有自家地里栽培的菜蔬,有珍藏多年一直舍不得喝的酒,将它们塞入后备箱,仿佛将自己和老家也塞了进去。如此这般,儿女们在异乡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感受到家的温暖。

若是不开车,代替后备箱行使装载功能的大抵就是行李箱了。回去前,游子们除了将第二故乡的特产快递回远方的家,临行还会将行李箱的空间发挥到极致。明知东西太多,登机、坐车多有不便,依然能装尽装,不愿浪费寸许空间。往往到最后,行李箱都塞得变了形,这里凸起一块地方,那里鼓出一个包,24寸的箱子硬生生地装出28寸的效果来。返回时相似的场景会再次上演,区别在于装箱的主角换成了家人。若是可以将行李箱变成玄幻小说里容量无限的收纳戒,他们定然想要装得更多。

箱子里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个物件都是承载思念和牵挂的容器。于儿女们而言,想让父母尝自己所在城市的特色美食,体验“陌生地方”的别样感受;于父母们而言,则是希望无论儿女走多远,始终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力量——感受的介质便是家乡的风物特产——多想让他们把地里的瓜果蔬菜都带走,不,最好是把圈栏里的家禽家畜,甚至自留地也通通带走。仿佛将这些带走后,纵关山遥远,也都没有了阻隔。

对此,我以前很不理解。我是个特别怕麻烦的人,无论出差还是出门远游,我能不带行李箱就不带行李箱,哪怕带,东西也是能少则少,一般除了生活必需品,顶多再放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自从有了女儿后,一切都变了模样,每次出行都像是搬家。渐渐地,我也就明白了大家出门带着大包小包的心情。

爱有小爱,也有大爱,行李箱与后备箱承载的浓情亦然。有时候,后备箱那头连接的不只是家人,还有与我们不相干的人。我曾多次跟访“时代楷模”、国网慈溪市供电公司员工钱海军和他的同事胡群丰,与别人不同,他们的后备箱里日常装着的是各种日光灯、开关、插座、螺丝及电工工具,品类之丰富,足可用“琳琅满目”来形容。之所以如此装备,经验全自实践中得来,他们长年为社区服务,知道社区里的老人尤其是孤寡、空巢老人最常碰到的电力问题是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久而久之,他们车子的后备箱也就变成了“百宝箱”。因为常去五金店“进货”,钱海军曾不无得意地说:“慈溪城区哪里有五金店,我一清二楚。”

那些得到帮助的老人与钱海军没有血缘关系,但藏在后备箱里的牵挂并没有因此少一分。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后备箱里装盛的物件,以及将这些物件安入自己家中的人,那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才有常相伴随的温暖。

编辑:李杜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