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莫让数字赋能变“负能”
作者:桑经纬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2-17 15:08:14当前,数字化浪潮奔涌而至,政务云步伐明显加快,促进了事务流程精细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事项办理高效化。与此同时,部分地区数字形式主义滋生,基层面临大量“数字留痕”“强制使用”等脱离实际的数字指标。系统过度开发造成的信息冗余和数据壁垒,也导致了“报表繁、多头报、共享难”等问题。考核指标一味聚焦登录率、响应率等表象数据,忽视实际成效。有基层干部调侃,听到政务App的提示铃声心头都会一紧。这些数字形式主义的滋生,让数字赋能反而变成“负能”。
以上现象的本质,是一些党员干部政绩观扭曲错位,重显绩轻潜绩,一心只为制造“看得见”的数据,在数字平台建设时不切实际、贪大求全。在此影响下,一些缺乏权威牵头机构参与的应用软件,盲目跟风、草草上线,既缺少立足全局的整体设计,又没有一体推进的系统整合,不仅未能提升治理效能,反倒加大基层负担。同时,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与此相匹配的干部监督考评机制尚不健全,缺乏针对性的考核方式也成了数字“负能”的重要诱因。
数字赋能取得实战实效必须采取多维度的有力举措。要大力开展正确政绩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站在方便基层干部工作和使用的立场进行政务App的开发和谋划,杜绝将数字技术沦为装点门面的工具,防止以数据注水、虚假繁荣来粉饰政绩。要从优化考核指标入手,少些“过度留痕”“只唯排名”式考核,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制定重事实、接地气的考核标准。同时,创新探索“下评上”工作机制,突出基层对数字赋能的真实评价。要做好“指尖上的减法”,动真碰硬推进系统整合工作,针对同一事项或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告别多部门分头采集、重复填报的烦琐流程,以“一站式”综合平台、“一张表”形式统一报送,实现数据互通、信息共享,用“算力”解放“人力”。
数字赋能,绝非一蹴而就,从平台搭建到场景拓展,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稳步推进。只有做到真落地、真赋能,持续不断为基层添动力、增活力、强效力,才能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让基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维护社区和谐稳定上。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组织部)
编辑:冯驿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