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谈“清廉重庆”丨以“三不腐”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作者:梁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2-20 07:05:00铲除腐败问题的土壤和条件,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党和人民事业蓬勃发展、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各级纪检机关要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坚实保障。
修得“不想腐”的“金刚身”,用活理论优势,校准思想之标。党的创新理论是修得“不想腐”境界的锐利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能准确把握党中央对腐败零容忍的坚定决心,深刻认识到腐败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严重危害。用活理论优势,并非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要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在工作中,时刻以理论为准则,审视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廉洁自律的要求;在生活中,以理论涵养家风,教育家人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校准思想之标,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廉洁底线,修得“不想腐”的“金刚身”,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勒紧“不敢腐”的“紧箍咒”,强大震慑效能,绷紧纪律之弦。在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这场持久战役中,“不敢腐”是强有力的震慑防线,是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关键环节。制度是纪律的刚性支撑,要持续完善反腐败制度体系,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要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重要抓手,进一步严明党的各项纪律,对各类违纪行为精准打击。无论是传统的贪污受贿,还是新型的隐性腐败,如“影子股东”、期权腐败等,都要在制度层面明确其违法违纪性质及相应惩处措施,堵塞制度漏洞,不给腐败分子任何可乘之机。同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坚决杜绝“法不责众”“下不为例”等错误观念,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惩处,让制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约束和威慑作用。只有勒紧“不敢腐”的“紧箍咒”,强大震慑效能,绷紧纪律之弦,才能让腐败行为无处遁形,为党风政风的持续净化提供坚实保障。
架好“不能腐”的“防火墙”,扎紧制度笼子,夯实防腐之坝。制度的科学性与严密性是构筑“不能腐”防火墙的基石。在设计制度时,要充分考量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与可能出现的风险点,以精细的规则和流程规范权力的行使。例如,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建立严格的招投标制度,从项目立项、招标公告发布、投标资格审查,到开标、评标、定标等每一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细致的规定,杜绝人为干预。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权力在既定的轨道内有序运行,避免权力滥用与寻租行为的发生。同时,不断加强内部与外部的监督机制,根据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新出现的腐败风险,及时对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制度始终与现实需求相契合,保持其强大的约束力。只有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编织出一张严密的监督大网,才能让权力始终处于监督之下,无法逾越制度的边界。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纪委宣传部)
编辑:陈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