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梯坎 向上的基因
作者:唐余方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2-22 07:06:14原标题:《记者手记|再说渝中:向上的基因》
梯坎是重庆的筋骨。
在重庆市渝中区,动辄便要爬坡上坎。长长短短的阶梯,遍布城市各个角落,迎接着人们的出走与归来,衔接着老重庆的上半城和下半城,刻印着这座城市的过往和现在。
渝中的梯坎很多,有非常知名的十八梯,有需要花大力气才能爬到尽头的凯旋路云梯街,还有全靠梯坎连接上下的山城巷、戴家巷崖壁步道等。在渝中采访期间,我走过许多梯坎,其中最触动我的,是紧挨陕西路那一坡坡通往长江边的梯坎。
陕西路曾是重庆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之一,地处朝天门批发市场的核心区域,几乎每个重庆人家里,都有一件来自这里的商品。在陕西路靠近长江的一侧,是几十年前修建的批发市场,纺织面料、窗帘、床上用品、服装鞋帽等应有尽有。各个交易区紧密相连,中间有许多宽窄不一的小巷,全由梯坎构成。这些梯坎向下延伸,一直蜿蜒伸向沿江的朝东路,将市场与江边连为一体。
过去,坐船来到朝天门的人们,要进入批发市场,都要经过这些梯坎。
30多年前,忠县人谢中华乘船沿长江来到朝天门。他在码头下船后,先踏上朝东路,再爬梯坎进入批发市场。起初,他在这里做学徒,后来,他有了一些积蓄,便租下一间门面,就在一坡梯坎旁,做起了纺织面料批发买卖。
在朝天门批发市场最红火的日子里,梯坎上的沸腾世界令谢中华振奋不已,他在这里挣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得以在这座城市扎下根来。每天,南来北往的人们沿着梯坎上上下下,摩肩接踵的顾客、提着大包小包的商贩、负重前行的“棒棒”……梯坎默默承受着加诸它们身上的任何重量,经年累月,它们被磨平了棱角,踩出了凹坑,有的甚至被磨成了光滑的斜坡,却托起数以万计小商户、小商贩和“棒棒”的生计,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重庆人与梯坎的情感链接很深,梯坎的上下左右都长满了生活。在这座高低起伏的城市里,若想去往高处,就得爬坡上坎,梯坎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还深深影响着重庆人的性格,让人们形成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品质。
朝天门码头的300多级台阶曾浸透纤夫的血汗;黄葛古道的1000多级台阶见证了一代代背夫的负重前行;建兴坡大梯道的200多级台阶曾是连接两路口与菜园坝火车站的核心通道,大量“棒棒”曾在此肩挑背扛……这些“向上攀爬”的奋斗之姿在巴渝大地延续了成百上千年。
今天,走在渝中的大街小巷,还是能够遇到许多“棒棒”,他们挑着货物沿着梯坎弓腰上行,扁担沉沉地压在肩头,扛货的脊椎弯成一道弧线。这一路,他们把生活的艰辛酿成攀登的坚持,让每一道梯坎都化作向上的阶梯。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重庆人来说,爬坡上坎如履平地,没有爬不上的坡,更没有迈不过的坎。
30多年前,谢中华当学徒时,晚上在作坊里做衣服,白天也顾不上休息,而是迎梯而上,将衣服挑到与陕西路相连的新华路上售卖。他坚信,只要躬身攀爬,就能过上好日子。后来,朝天门批发市场在电商浪潮的冲击下不复往日的红火,一些商家无奈闭店,谢中华的生意也受到影响,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转型升级,找到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生存之道。
15年前,一张重庆“棒棒”的父子照火遍全国。“棒棒”冉光辉一只手扶着背上的货物,另一只手牵着年幼的儿子,走在长长的梯坎上,普通人的勤劳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感染了许多人。这些年,冉光辉一直在朝天门做“棒棒”,几乎全年无休地扛货、发货,不仅攒钱买了房,在重庆中心城区安了家,还将儿子培养长大,用吃苦耐劳创造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梯接青云休怨陡,坎连碧落自成天。重庆的发展也或多或少带着梯坎赋予的基因,让这座城市有了爬坡上坎、不屈不挠、勇于攀登的品质。
200万年前,巫山人开拓洪荒,被誉为“东亚人类摇篮”;5000多年前,巴人及其后代,扎根山野,敢闯敢试,艰难生存,筑就大城;600多年前,湖广人,跋山涉水,筚路蓝缕,在重庆建起新家;80多年前,中华民族存亡之际,重庆挺身而出,向全世界展现了“愈炸愈强”的坚韧形象;改革开放后,重庆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造就了一座工业兴盛、商业繁荣的超大城市……从远古走到今天,重庆在大山大水中、在坡坡坎坎间磨砺出坚韧的城市精神,用迎难而上、奋发图强的坚实步伐,走出一个现代化新重庆。
城市发展到哪里,梯坎就默默伸向哪里。梯坎之上,是重庆人生活和奋斗的痕迹,凝聚着重庆人“向上攀爬”的韧性与智慧。许多老重庆人说:“梯坎是重庆人的根,爬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的确如此,今天的新重庆依然在爬坡上坎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奇迹。
本文原载《当代党员》2025年第4期,点击品阅当期更多精彩内容。
编辑:唐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