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崇伟专栏|故乡渔火,照亮归途
作者:施崇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2-27 11:31:14故乡紫尾子,是一个被竹林环抱的小小村落。鸡鸣犬吠间,夹杂着婴儿的啼哭、孩童的打闹声,还有妇女爽朗的笑声,七八户人家,热闹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烟火气。
最悦耳的声音,是从竹园外传来的。那是重庆綦江河水欢快地拍打着河滩的哗哗声;有时,渔船上船夫的吆喝声,向岸上报告着鱼讯;有时,一群浣衣女子用棒槌捶打衣裳,笑声语声交织在一起。綦江河,赋予了小村无尽的生机。
一条悠长的竹林小径,蜿蜒通向河边。寒风吹过,竹林起伏,零散的落叶随风飘舞,落在地面,飘向江上。河边滩地,斜斜的缓坡上,夏季涨水后残留的浪痕像是褐色的肌理。雨后初晴,河畔坡地嫩绿如新,仿佛刚长出绒毛。
竹林外,乡亲们辟出空地,种上菜秧。微风吹拂,冬日暖阳下,草地的纹理变幻莫测,时而微微泛白,时而金光闪闪,整片河滩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灰鹊、黑鸟,起起落落,在空中划出道道弧线,印在稀疏的云朵间。
夜幕降临,江面上却有星光闪烁。出航的船只归来,打鱼的渔船出工,船头的灯光点点亮起,犹如夜空中的繁星。媳妇们唤着丈夫回家吃饭,捕鱼的后生们呼喊着伙伴,提醒别丢了网篓与电筒。灯火在江面上游移,像是夜色中游动的萤火。夜渔的乡亲们,把小河热闹得如同一片繁荣的街市。
船儿驶向河心,灯火照亮江面,也吸引了鱼儿的聚拢。江边人深知鱼儿的习性,晚上是它们觅食的时刻。撒下有盐有味的饵料,鱼群闻香而动,水面哗哗作响。时机一到,“哗啦”一声,撒下的渔网张开大口,罩住水面,慢慢下沉。等上一支烟的工夫,小伙子们灭了烟蒂,手脚麻利地收网。网还未浮出水面,已能听到网中鱼儿蹦跳的水声,震动得船头灯火也一闪一闪。
岸边的灯火,是竹篙灌进煤油制成的火把。火把的火光在风中摇曳,映出岸边垂钓者泰然的神情。明明灭灭的烟卷,是另一种渔火,连接着长长的鱼竿。垂钓的多是安静的老人,他们把这种捕鱼方式当成一种享受。三五根鱼竿一字排开,灯光照在浮标上,目光随着浮标起伏。突然浮标下沉,细线被拖向河心,有鱼上钩。老人不紧不慢地起身,果断提起鱼竿,拉紧的鱼线蹦成一副弯弓,用力一扬手臂,一条大鱼跃出水面,在空中翻腾。稳稳地把鱼拿在手中,取下钩,放进桶。周围的邻居涌过来,鱼的周围,更加亮堂。
江上渔火,闪烁着乡亲们的快乐星子。
天亮了,村庄热闹起来,打鱼的人们也纷纷归来,或多或少提着一些鱼:鲤鱼、鲶鱼、鲢鱼……条条活蹦乱跳,散发着一股鲜活的气息。捕鱼人的衣服被鱼弄湿了,可谁都不在意,都沉浸在收获的快乐之中。除了拿些到镇上去卖,自己也留下一部分品尝,那鲜美的野鱼,打着灯笼也难找。
我伫立在江岸,头顶是满天星光,两岸滨江之城的万家灯火,让我想起老家的江上渔火,也点燃了我的乡愁。我望向家乡的方向,两岸青山相挟,竹林轻摇,远处那穿过林间若隐若现的水线,河水越过石滩,激起的水花像一群蹦蹦跳跳的孩儿,把我的思绪带回了故乡……
啊,这就是一个因思念而无眠的夜晚!
编辑:王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