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峰专栏|我眼中的莫言
作者:李立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03 10:34:042024年,最难忘的事,就是参加霞浦文学笔会,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见面了。
巧合的是,我发现我和莫言居然还有同事之谊。
莫言的书家喻户晓,很多人都看过,这些我都不去评价,我仅仅说一下,我眼中的莫言的文笔是如何练成的。
一是他有一颗勇敢的心。
莫言在河北当兵期间,喜欢上文学创作,在保定的《莲池》杂志发表了几篇文章,引起了当时河北文坛大家孙犁的注意,并在一篇文学评论里,表达了对莫言的认可。
就是这篇文章改变了莫言的命运。当时,解放军艺术学院举办一期青年作家班。本来,已经过了报名时间,但莫言还是来到学校,找到负责招考的系主任,拿着孙犁的这篇评论。系主任正是孙犁的粉丝,破例给莫言开了后门。就这样,莫言从部队来到了军校,因为是孙犁点赞,特别引起了学校重视。在校期间,他创作了《透明的胡萝卜》等成名作,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孙犁可能想不到,自己的一篇评论会有这么大的作用,成就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莫言那颗勇于毛遂自荐、打破常规的心。这启示我们,人从来都是自己成就自己的。每一个伯乐的背后,都是被看见。酒香也怕巷子深,是金子也要自己去发光。
二是他有一颗幽默的心。
莫言写作后,从来没有去过大海边,但是通过阅读高尔基的《海燕》等作品,写了不少关于大海的文章。写着写着,他就发现,自己最擅长的还是故乡的人和事。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永不枯竭。
大家知道,莫言为什么起这个笔名吗?莫言小时候是放牛娃,整天对牛说话,对树说话,对鸟说话,对云说话。他妈妈就觉得这孩子有问题,担心邻居说他有毛病,就让他少说话、不说话。莫言,因此而来。
莫言对乡村非常熟悉,这是他的舒适区,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高密东北乡的小说。很多小说,他还把自己写入书中,往往是一个被嘲讽、嘲笑的小角色。
莫言的小说,来自中国民间,比如《生死疲劳》,写一个人轮回的过程。他通过牛、驴、猪、狗的视角,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文字王国,非常有辨识度。可以说,他是全世界的作家里面,第一个把魔幻现实主义写得如此惟妙惟肖的人,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这独一份的原创,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作家第一人。
莫言启示我们,写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人要用自己的特长与人竞争,写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完成属于自己文字风格的创建,形成有辨识度的语言。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写作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书写的价值,都是为时代留史。
三是他有一颗年轻的心。
莫言已经七十多岁,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开始,就已经功成名就,财富自由了。按理说,可以颐养天年了,不必再去受写作的苦了。但莫言不,为了不落后时代,和年轻人聊聊天,他开了微信公众号,每周分享一篇文章,连余华都来投稿。
去了日本,他发现书法弘扬得很好。为了弘扬中国书法,他和朋友找来了两块砖墨,每周分享诗歌和书法。
年老生了一次病,让他萌生了做慈善,救助患先天心脏病的孩子。他说,慈善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需要,是被帮助者在帮助我们疗治我们的心灵。当你看到一个一个儿童,在你的帮助下恢复了健康,脸上洋溢着天真的健康的笑容,内心深处的满足感难以言表,幸福感也是金钱换不来的。
为了走出写小说的舒适区,他在莎士比亚故居前发誓,成为一名剧作家,把自己的小说搬上舞台。他创作了《鳄鱼》等系列剧本,在全国巡演。
在一个七旬老人身上,依然有人生的无限可能性。一个功成名就的人还这么拼,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2024年,与莫言老师的相遇,让我知道,人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幽默的心、年轻的心。这让我最是难忘。
编辑: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