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天下大足》:从崖壁上生出的烟火

作者:王婉玲 王柏林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05 09:03:14

2月21日至23日,取材于大足石刻的渝派舞剧《天下大足》连续3日在重庆大剧院上演,正式拉开今年全国100场巡演的序幕。引人入胜的表演中,观众能领略到“人间小满,天下大足”的哲理和神韵。

纵贯千余载、横融“儒、释、道”,即为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兴盛于两宋,余绪绵延至明清,历时千余载。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不同,大足石刻的崖壁上,呈现了许多“人神共处”的图景,养鸡女、吹笛女、牧牛图等一系列世俗化、生活化的场景遍布其中。

《天下大足》,便是从那饱含人间小满之“喜”与人生无常之“悲”的石刻艺术中孕育而出的。

“前往大足石刻采风那天,我们看到了未完成的‘十大明王像’,它还保留着百年前的刀痕,让人能感受到冰冷崖壁上残留的一丝温暖。那时我们不停地询问自己,透过崖壁,我们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天下大足》总编导刘翠回忆道。

开山凿石、俯身采莲,人间小满、传承不息。《天下大足》取材了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第15号“父母恩重经变相”石刻组像、宝顶山第30号“牧牛图”、北山第113号“水月观音龛”等部分造像,但其切入点却并未过多放在造像上,而是从大足石刻题记中留下的46名工匠入手,以千千万万名工匠的视角,用他们的双手,去凿、去刻,去追寻人间小满,去祈愿天下大足。

取名自“福满人间”的主人公小福因战乱被师父师娘收养,在见识到工匠们开山化石、巧夺天工的技艺后,决心跟随师父学习凿刻。此后,小福与师父、其他工匠们一起,白日与石为伴,用凿子、锤子勾勒造像,夜晚则结队去往酒馆,在老板娘的笑骂声和朋友们的推杯换盏中,描摹出烟火气的模样。

可好景不长,师父与部分工匠在凿刻现场因一场暴雨献出了生命,这让小福陷入了迷茫与煎熬。但为了逝去的家人、也为了无数未被铭记的工匠,小福选择继续坚守,他以山为册、化刃为笔,在凿刻的同时,不忘继续传承……

舞台上,灵动的身姿、刚劲的动作,每一个舞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每一次旋转都舞出岁月的沧桑。观看《天下大足》,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更是享受一场震撼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我亲历了小福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演员、《天下大足》“小福”饰演者张翰,希望通过“小福”,传递“择一事,终一生”的勇气。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在漫长岁月中,无数工匠择凿刻,终一生,让大足石刻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瑰宝。而这份工匠精神,也传承至今。

“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大足石刻搞‘闹热’了。”这是在“名家品石刻”艺术访谈上,重庆市文史馆馆员、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道出的一句话。

1974年初,郭相颖被调到重庆市大足县(今重庆市大足区)文物保管所工作,走上了守护大足石刻的道路,至今已与大足石刻结缘50余年。

“旁人可能不理解,尽管生活苦,但我觉得能与非常珍贵的艺术品为伴很是幸福。”50多年来,郭相颖尽心投入石刻的研究、修复保护工作,将北山和宝顶山石刻绘制成长达20多米的白描长卷,并牵头参与推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每年还会围绕大足石刻开展讲座,为大足石刻的保护研究和宣传推广奔走。

2月21日,郭相颖参加在重庆大剧院召开的“名家品石刻”艺术访谈,再次讲起大足石刻的“前世今生”。同行的大足石刻研究院原院长、研究馆员黎方银说:“我所遇到的关注大足石刻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身在何处,都对大足石刻贡献了热情和智慧,我认为石刻文化已经浸透到他们的血液当中。”

在现场,土生土长的大足人刘淑兰,跟黎方银的想法不谋而合:“我是大足石刻文化孕育的儿女,我深深地爱着它。”从小时候起,刘淑兰的父母每年都会带她去参观大足石刻,这一习惯,哪怕后来她走出大足工作、安家,也未曾改变。

这份信仰与情感,也体现在了《天下大足》之中。剧内,不仅有工匠凿刻的情景,还有市井街巷的烟火。小家内,是点燃灯火,等待丈夫、孩子归家的妻子;烟火里,是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是酒馆里大碗喝酒的豪气……铺陈开来,正是古时大足人民生活的真实映照。

常言道,小满胜万全。工匠们正是有了生活中的小确幸与不圆满,才会拥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天下大足”的祈愿,最终将大足石刻呈现在人们面前。而那份由崖壁生出的烟火,被《天下大足》带上了舞台,通过崭新的艺术表达呈现在大众眼前。

编辑:王婉玲 王柏林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