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丨两袖清风报家产 一生忠贞鉴丹心

作者:倪磊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06 09:19:15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份《自表后主书》的奏章,文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直言不讳:“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我国古代没有个人申报财产的制度,刘备和后主刘禅也从来没有要求过诸葛亮申报财产,但是诸葛亮却主动向主公陈情。究其根本,是诸葛亮不忘刘备之恩,对蜀汉政权忠贞不二,也充分说明其廉洁自律,底气十足。

诸葛亮年轻时曾过继其兄诸葛瑾之子“乔为嗣子”。诸葛乔娶刘氏公主,官拜“驸马都尉”。诸葛亮在《与兄谨言子乔书》中说:“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简朴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嗣子诸葛乔未过而立之年便不幸离世。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诸葛怀出世后,作为父亲的诸葛亮也从不娇宠,时刻鞭策他们读书做人,同时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诫子书》。

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0年后,魏军攻蜀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官位诱降,英勇战死,时年仅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诸葛一氏满门忠烈,得益于诸葛亮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

封建社会时期,厚葬俨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特别是位高权重的士大夫阶层,丧葬的排场很大。反观清廉一生的诸葛亮,临死前再三叮嘱家人将其薄葬。他六出祁山,率军北伐,最终病死在五丈原,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朴素,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下一口棺木即可。他还要求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此种淡泊超然的态度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试想,假使他没有大忠大廉,后人怎能在成都为其建武侯祠,得入武庙十哲世代受香火供奉!

申报个人财产,贵在真实,有一报一,可有人心中有鬼,不如实申报,更有甚者,不愿申报,造成申报难的问题。而诸葛亮底气十足,不弄虚作假,如实申报,为个人申报作出了良好表率。诸葛亮称家中只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有人不相信,因为在当时,开府丞相作为百官之长,不仅有高昂的俸禄,还有朝廷恩荫的土地佃户。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一句“及卒,如其所言”却点明了到诸葛亮死的时候,(他的财产)果真和他说的一样。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诸葛亮践行了一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丞相之风、山高水长。


编辑:熊燕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