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崇伟专栏|蒙自南湖畔,弦歌不辍处
作者:施崇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06 21:00:26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新年的滇南小城蒙自,早春的花朵鲜亮,阳光灿烂。然而,这些并非吸引我和云超、文金三位六旬老人千里迢迢来到这座偏远小城的真正原因。我们是为追寻一段历史,一群大师,一种精神而来。
我站在南湖边一幢简朴的小楼前,环顾四周,仰望苍穹,思绪万千。这里,不见操场、教室,不闻广播、书声,可我的心里却回响着一句话,像是从小楼里传来,在我耳畔萦绕:“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是的,我是为寻找这样一所学校而来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天津的学子和精英志士不愿在日本铁蹄下沦为亡国奴,纷纷选择南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然而,随着京沪失守,战火很快危及长沙,师生们被迫继续南行,前往昆明,同时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然而,昆明校舍紧张,300多名师生只得辗转来到蒙自,将文学院和法商学院暂时落脚在南湖畔。这半年的时光,虽短暂却意义非凡,成为蒙自乃至中国教育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早春的湖水泛着绸缎般的光泽,岸边垂柳将翠色浸入涟漪,远处几簇野荷探出水面,像是未读完的线装书页。红砖砌就的联大校舍倒影在波心摇晃,恍惚间与八十年前那群北上南渡的身影重叠。砖墙上斑驳的弹痕与青铜雕像的书卷气形成微妙张力,柳丝轻抚过“刚毅坚卓”的校训碑,惊起一只白鹭掠过水面。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长河在眼前流淌,而我们不过是站在岸边的过客,凝望着那些远去的背影。
我们是为追寻一群大师而来的。
在读书时代,闻一多、朱自清等先生的名字便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他们的思想如熠熠星辰,照亮了我懵懂的求知之路。他们以笔为剑,以学为盾,在动荡的岁月中坚守着民族的脊梁,也在我心中种下了对知识与真理的敬畏。
走进纪念馆,踏入大厅,时光仿佛倒流。馆内史料丰富,以图片文字为主,详细介绍了联大历史、蒙自分校的渊源和贡献、联大的人才培养及精神传承等内容。站在这里——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我仿佛走进了那个波澜壮阔却又充满温情的年代。我漫步在纪念馆的长廊中,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回音里。眼前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似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那些泛黄的照片、斑驳的书信,让我看到了他们在蒙自的日常:清晨,湖边的朗朗书声;午后,树荫下的热烈讨论;夜晚,灯火通明的图书馆……这些场景,虽已跨越了八十余载的时光,却依然鲜活如初。
蒙自分校办学时间并不长,从1938年4月设立到同年9月迁回昆明,不过短短半年。这半年里,作为中国文学系主任的朱自清一直居住在蒙自,及至迁回昆明时,朱自清亲自将一批批学生送到站台,送上火车,事无巨细地安排。为师为父,让人动容。
在这里,我看到了闻一多先生在南湖畔的沉思,他以“何妨一下楼”的执着,坚守着学术的纯粹;陈寅恪先生在昏黄的灯光下,钻研着历史的奥秘,他的笔下,是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坚守。还有冯友兰、钱穆……这些大师们,用他们的智慧与热忱,在蒙自的这片土地上,筑起了一座精神的灯塔。
这方天地为何能容下战火中的弦歌不辍?当硝烟倒映在湖中时,那些抱着典籍渡江的师生,早已把山河破碎的痛楚酿成了文明的火种。今日游客的遮阳伞在旧址前流转如花,而回廊转角处,仿佛仍有长衫布鞋的背影,捧着《诗经》走向水云深处——他们用脚步丈量过的土地,终究让蒙自的每一滴湖水,都沉淀着永不褪色的文人风骨。
走出纪念馆,夕阳的余晖洒在南湖的波光上,湖水轻轻拍打着岸边,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朽的岁月。我站在湖边,久久不愿离去。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历史深处传来的歌声,那是西南联大校歌中的一句:“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是啊,这湖水见证了一段烽火岁月,也见证了一群大师的坚守与担当。他们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后人永远的灯塔。
蒙自南湖畔,弦歌不辍处。
编辑:王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