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经济观察|重庆“四侧”协同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


作者:范圣卿 古文博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07 07:55:25

编者按:

“要紧盯做大做强制造业,强化‘四链’融合‘四侧’协同”,“引导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四链’融合、‘四侧’协同”,“以‘产业大脑’牵引‘四链’融合、‘四侧’协同”……从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到全市两会,从“新春第一会”到深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四侧’协同”成为当前重庆经济领域的“热词”。

“四链”指的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侧”则是指政府侧、产业侧、社会侧、企业侧。

“四侧”与“四链”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重庆如何以“四侧”协同推动“四链”融合?当代党员杂志社记者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进行了研讨。同期配发《重庆北碚区:搭好政企沟通“连心桥”》《重庆高新区:科研“陪跑人”为技术和市场“穿针引线”》,跟随记者走进现场看“四侧”如何协同。

如何理解“四侧”同“四链”之间的内在联系?

詹懿:“四链”融合和“四侧”协同是互为条件、相互支撑的关系,“四链”融合是内核,“四侧”协同是保障,两者共同形成科技资源高效聚合、创新链条高效衔接、创新价值高效实现、产业技术快速迭代、新兴产业快速培育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在“四链”中,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是关键,两者的融合将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市场化应用的闭环机制,实现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最大化实现创新的价值,为持续推动创新提供积累。

李然:“四链”融合、“四侧”协同二者在目标上一致,都是为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者相互支持,“四链”是“四侧”的具体实践,“四侧”为“四链”提供系统性的要素和制度保障。另外,二者是协同推进的关系,“四链”融合能提升产业效能,效能提升后又能促进“四侧”融通。

二者相互作用可促进重庆产业链升级、构建创新新业态、优化要素配置、完善制度环境。在优化要素配置方面,可助力重庆高端人才引进和金融支持。完善制度环境方面,“四侧”融通可为“四链”提供基本保障。制度有了保障,人才和资本才有保障,才能更好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向前发展。

黄剑伟:“四链”和“四侧”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四链”中,“创新链”作为核心驱动力,可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其他三链则为其提供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链在“四链”融合中对经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其中包括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就业等。

创新链通过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可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提升附加值,并为突破产业链中的瓶颈提供解决方案;创新链的高潜力项目可以吸引资金支持,加速技术转化;创新链需要高素质人才,可吸引并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技术进步,并促进人才知识更新,提升整体素质。

“四侧”协同如何推动“四链”融合?

李然:要推动政策的协同,建立跨部门联系的相关制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为更好融合融通,可建立诸如河长制、林长制的“链长制”,来进行统筹协调,目前国内其他省市已经有相关成功案例。再者,要持续推进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可与上海、北京等地联合组建科创实验室,推行知识价值的信用贷款,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强平台赋能,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数据融通,打造“渝企云”平台,对接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最后,注重需求的牵引,支持本地创新产业产品,通过一些国际性大会,牵引全球资源。

当前,重庆仍存在一些经济短板。人才链作为关键一环,是助推产业升级、技术研发、增强区域竞争力、优化就业结构的基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也是破除经济短板的关键。人才的聚集可吸引资本,也可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浙江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是一个鲜活案例。那里人才汇聚,吸引了大量投资,从而形成强大的区域竞争力。

黄剑伟:我们将聚焦产学研融通抓综合体建设,推动产业创新综合体运行见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畅通“行业难题—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产品化解决方案”两个循环,健全“科研团队长期激励”和“产业化基金”两项机制,强化“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答题、市场判题”导向,探索建立成果转化创新综合体。聚力打造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校企联合育才、联合创新发展模式。

同时,聚焦建强产业生态抓科创服务,繁荣和发展科技服务业,依托“码上科服”平台助推企业技术供需精准对接。积极推动设立“专精特新”产业基金,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高质量办好产业科创生态大会,提升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詹懿:近年来,重庆制造业稳步发展,但也存在缺乏高端产业的短板。目前,重庆正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均实现较大发展。

下一步,重庆可着力解决技术创新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匹配度不够的问题,从而推动高端产业发展。

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现有产业发展急需的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由龙头企业或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等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产业价值链水平,推动现有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开展跟踪研究,加强重大基础研究、前沿颠覆性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创新,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效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高效率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建设,加强高端研发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技术竞争力和市场引领力的未来产业。

如何保障“四侧”协同、“四链”融合?

黄剑伟:“四链”融合和“四侧”协同的落实,需要制度的保障。今年,我们已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锚定提速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速培育新产业、塑造新优势、形成新动能。

这些措施具体包括聚焦“33618”抓技术攻关;聚焦效能提升抓成果转化;聚焦“三新一强”(即新动能、新技术、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抓主体培育;聚焦产学研融通抓综合体建设;聚焦建强产业生态抓科创服务。还包括持续放大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的示范效应,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建设“产业生成类+成果转化类+技术创新类+专业服务类”研究院经济矩阵体系,并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为重要载体,持续探索“研究院经济”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助推重庆科技成果转化。

李然:要保障“四链”融合、“四侧”协同,社会各个“关节”都要以自身平台为基础,加大自身“链条”的建设和投入力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地,是构建“人才链”至关重要的阵地。各大高校应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努力为重庆培养高端人才。

具体措施包括开设市场需要的新专业,例如人工智能专业、数字经济专业等;与企业联合开发相关课程,实施产业教授制度,聘请企业高管作为行业导师、事业导师,定期邀请企业高管、行业精英进课堂;大力开展实践平台建设,支持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实行“订单化”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设立相关学院,鼓励孵化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

詹懿:“四链”融合中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融合需要资金链和人才链在各个环节提供支撑,如与资金链相关的财政资金、政府引导基金、种子基金、私募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银行资金等,以及与人才链相关的商业顾问、科技经纪人、硬科技投资人、应用型科学家、资深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人、科技型企业家、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同时这也是资金链上各类资金实现增值、人才链上各类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应推动政府侧提供政策、产业规划、政务服务等支撑;产业侧提供应用场景、转化载体、价值实现路径等;社会侧发挥反馈产品需求信息、科技创新效果成效、前沿技术发展方向、产品消费趋势等作用;企业侧承担科技成果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职能。





编辑:范圣卿 古文博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