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多“点”赋能,让基层减负“变”出实效
作者:蔡梓文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07 16:26:15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近日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均指出,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梢神经”,也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整治文山会海、规范考核督查、清退借调人员,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根本上减轻基层负担还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各地各部门要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推动以“点”促“变”,进一步为基层减负赋能,让基层“小马拉大车”变“快马拉轻车”。
找准“切入点”,由“形式痕迹”向“务实实绩”转变,在“源头治理”上赋能。“形式痕迹”尾大不掉,主观上是作风问题、实质上是思想问题,根源上是少数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失位,不顾群众需求、地方实际、长远发展,把“一时的政绩”变成基层“长期的包袱”。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核心是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和思想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要持续巩固拓展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要走在前、作表率,以上率下转作风,正确处理潜绩与显绩、对上负责与对下担当的关系,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紧盯“关键点”,由“被动履责”向“主动尽责”转变,在“明确权责”上赋能。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权责事项搞清楚。权责边界明确,才能杜绝层层“甩锅”;权责匹配对等,才能减轻基层压力。各级各部门要以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为鲜明导向,制定权责清单,划清列明职责事项、规范优化职权范围,构建分工合理、权责清晰、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运行体系,让基层干部履职有据可追、有规可循,真正做到尽心尽力“履职责”、用心用情“办实事”。上级党委、政府要指导本地区立足实际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加强清单动态管理,推动权责一致、责能一致,让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赋予基层干部与其服务范围相匹配的职权。
筑牢“支撑点”,由“阶段质效”向“常态长效”转变,在“建章立制”上赋能。整治形式主义必须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做到立行立改、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瞄准堵点精准施策、发挥制度拔本塞源,切忌浅尝辄止、麻痹倦怠。要坚持示范引领,建立基层减负最佳实践案例推广机制,把为基层减负工作中形成的成熟经验和亮点做法提炼总结、一地创新、多地推广,丰富拓展基层减负成果。要坚持精准发力,建立上级部门和基层的双向评价机制,探索开展为基层减负赋能“下评上”,赋予基层“考官”权利,让基层拥有评估减负成效的话语权,倒逼上级部门主动为基层减负。要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不同部门、不同特点、不同职责等具体差异,完善精简考核事项、优化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以实际问题的解决率、群众的满意度等作为干部评价标准,以实干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编辑: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