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重庆|全国人大代表刘勇:提升重庆中长期电力保障能力 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新吾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09 07:47:49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的第五年。五年来,“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推进,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8.7万亿元,经济总量日益接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电力支撑。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勇站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角度,拟提出“提升重庆中长期电力保障能力”的建议。他表示:“近年来,重庆的电力需求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16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增速位居全国第三,最大负荷也突破历史极值。”
2022年,川渝地区遭遇历史罕见极端高温,电力保供出现困难局面。近年来,两地高度重视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于2024年底建成投运川渝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并预计在今年建成投运疆电入渝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从“双城经济圈”外部看,重庆在疆电入渝、南疆电入川渝等外来电力和市内已规划电源按计划落地情况下,未来三年电力供应形势能得到一定缓解。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电力负荷快速增加,预计2028年开始重庆电力供应形势又将愈发紧张。同时,四川由于清洁电力大量外送,留存川渝部分少,随着经济发展,电力供应形势已从“送出大省”转为“送受并存”,在夏季负荷高峰时段同样面临电力和电量“双缺”的紧张形势。
从“双城经济圈”内部看,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加速推进,川渝电力需求维持高速增长。未来川渝电网之间的“互动”将越来越频繁,主要体现在两地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午间和晚间等不同时段,以及水电和火电不同电源类型之间的相互支援。预计2030年,川渝之间最大送电需求将达到1800万千瓦,但目前川渝电网电力交换的历史最大值仅为620万千瓦。该最大值虽然出现在川渝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投运之前,但仍反映出川渝电网规划的通道能力满足不了当前迅猛的经济发展需求,需持续谋划加强,进一步建强川渝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
针对上述问题,刘勇建议:
一是推动外部清洁能源入渝。支持将西藏东南地区澜沧江上游的可再生能源通过特高压直流线路输送至重庆,在满足重庆发展电力需求的同时,促进将西藏的能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推动“输血式”援藏向“造血式”援藏转变。
二是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高压交流环网建设。坚持一体化发展思路,在去年底建成投运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实施川渝特高压加强工程,支持川渝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更加坚强的电力保障。
三是推动重庆与周边省间电网互联互通。除了川渝电网一体化发展外,充分发挥重庆地处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关键节点地理优势,推动与周边陕西、湖南等地的电网互联互通,扩大电网平台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电网相互支援以及新能源消纳能力,高质量服务国家“西电东送”战略落地落实。
编辑:李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