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数”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密码”
作者:綦婷 谭朝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1 15:13:15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以一组组“重若千钧”的数字勾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进图谱。从经济增长到民生改善,从财政投入到改革创新,这些数字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成绩单,更是解码民生温度的“密钥”,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数说“稳”的定力,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解码“乱云飞渡仍从容”中的民生根基。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这一数字背后,是1256万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坚实保障,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的真切获得感。外汇储备连续多年稳居3.2万亿美元以上,外贸规模再创新高,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这些数据如同定海神针,为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2025年,5%左右的GDP增长预期目标,既保持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战略定力,又体现了“百尺竿头须进步”的主动作为。在就业优先政策导向下,1200万人以上的新增就业目标,5.5%左右的调查失业率控制,将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的调控目标,更是为保障群众“菜篮子”“米袋子”提供了政策托底。这些数据组合拳,既着眼于当前经济恢复,更着眼于长远民生改善,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政策温度已率先传递到民生末梢。
数说“进”的魄力,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感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福祉。4%的赤字率安排、5.66万亿元的赤字规模,3.2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这些数字背后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发力。29.7万亿元的财政支出规模,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每一分钱都指向民生改善和高质量发展。从老旧小区改造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从教育强国工程到医疗体系完善,财政资金真正成为“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生动实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超长期特别国债、消费券补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等创新政策工具,既拉动了当前需求,又培育了未来增长点。1.3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4.4万亿元专项债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不仅创造了短期效益,更积蓄了发展动能。在民生领域,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共济3.71亿人次,共济金额超500亿元;91种新增药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正如“安得广厦千万间”,政策暖阳正普惠城乡。
数说“新”的活力,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见证“满眼生机转化钧”的民生动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这些数据见证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这些改革举措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教育领域,免费学前教育逐步推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这些数字背后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坚实步伐。科技创新方面,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2.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0万家,这些数据彰显着我国正在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些民生温度与发展速度的同频共振,既标注着“国之大者”的民生情怀,更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图谱。
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串串数字构成的发展密码,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些“含金量”十足的数据必将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书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盛世华章。
编辑:胡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