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卫国专栏|乡间的吹鼓手
作者:高卫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3 09:43:14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如果说红白喜事上的吃桌,是一场盛大的人间烟火,那么活跃在乡间的吹鼓手,便是这场烟火中最灵动的音符,他们奏响了平凡生活的喜乐与哀伤,传承着乡村朴素的民俗文化。
吹鼓手又称响器班,一般由七八个人组成,唢呐、笙各两人,锣、鼓、梆子、镲各一人。也有讲究一些的民间剧团,人数众多,可以演出整本的剧目,还可以穿上五颜六色的戏装。剧团有一辆可以根据需要搭建成舞台的车辆。
吹鼓手常常忙着在乡间赶场,既赶红事儿的场也赶白事儿的场。乡下流传着一首和吹鼓手相关的儿歌:“赶场一家正娶亲,吹一个喜鹊闹新春;赶场一家正发丧,吹一个天鹅离故乡……”
红事,总是洋溢着热烈的喜庆。当新郎家开始筹备婚礼,吹鼓手便早早收到了邀请函。他们背着锃亮的唢呐,提着小巧的铜锣,抬着架子拿着鼓,在人们的期待中闪亮登场。婚礼前一天,吹鼓手们就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在婚房的大门口,摆开架势,唢呐率先吹响,那声音高亢嘹亮,如同一束金色的光芒,将乡村宁静的底色照亮。紧接着,锣鼓声紧密相随,“咚咚锵,咚咚锵”,节奏欢快而有力,在乐声中整个村庄的空气都弥漫在喜庆之中。
孩子们,总是率先被这热闹的声响吸引,他们叽叽喳喳笑着闹着,从四面八方跑过来,围绕在吹鼓手的周围,眼睛紧紧盯着那吹唢呐的上下翻飞的手指,看着他们鼓起腮帮子吹出了或婉转或激昂的曲调。有的小朋友甚至会模仿他们的动作,有模有样地比划着,脸上洋溢出纯真的笑容。
大人也被热闹的乐声吸引,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围拢过来。男人们叼着烟卷,眯着眼,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欣赏吹鼓手的表演。女人们则一边拉着家常,一边被这喜庆的乐声逗得眉眼含笑。
到了婚礼当天,新郎胸前佩戴着大红花带着迎亲队伍出发时,吹鼓手就走在队伍的最前方,吹奏着欢快的《百鸟朝凤》。那乐声,仿佛给迎亲队伍插上了一双翅膀,一路欢歌笑语,就到了新娘家。在新娘的娘家门口,吹鼓手又用不同的曲调,表达着对新娘家人的敬意和对新婚的祝福。
新娘上了花轿,吹鼓手的演奏更加卖力了。他们的乐声,如同一条无形的彩带,连接着新娘和新郎两家。当花轿落地,新郎新娘拜天地的那一刻,吹鼓手吹奏出最为庄重热烈的旋律,为这对新人送上诚挚的祝福。
若是赶场一家乡间的白事,吹鼓手的乐声则多了一份深沉与哀伤。他们的唢呐声,不再欢快,而是低沉呜咽的,仿佛在诉说着逝者辛劳的一生。在灵堂前,吹鼓手们吹奏着《哭皇天》《三娘教子》《大登殿》等曲调,一曲接着一曲,那声音如泣如诉,在场的人无不感伤。
村里的老人们,静静地站在一旁,听着吹鼓手的演奏,回忆着与逝者的交往。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对生命的感慨。年轻人也大都见识过这种传统仪式,神情肃穆默默地站在一旁,表达着对逝者的悼念。
远去岁月里的吹鼓手,他们是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用手中的乐器,奏响了生活的旋律,在红白喜事的现场,他们的乐声,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氛围的烘托。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的习俗都在发生着变化。吹鼓手的身影,也逐渐隐于时间的褶皱。但那些曾经在红白喜事中响起的唢呐声,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每当回忆起儿时在乡下见过的那些场景,或欢快或哀戚的乐声,仿佛又一次在我耳边响起,带着岁月的温度,诉说着过去的温情。
编辑:刘泳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