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手记|①昌都洛隆初见
作者:徐焱 刘露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4 10:06:49飞机掠过群山降落在西藏昌都邦达机场的那一刻,胸腔里的心跳突然变得清晰可感。手机显示海拔4308米,机舱门打开后,我下意识地深呼吸,却像被高原的风攫住了喉咙。这是我与西藏的初见,却不是为了诗和远方。
此行的目的地是昌都市洛隆县,前去对接烈士墓碑的姓名信息更正事宜。洛隆烈士陵园安葬着173位为了西藏和平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而英勇献身的烈士。近年来,当地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了44位烈士的亲人,但仍有百余位烈士未能和亲人“团聚”,其中就有49位重庆籍烈士。
2024年11月中旬以来,洛隆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我们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在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下,开展了“为49位重庆籍烈士寻亲”活动。历经一月余,为45位烈士找到了亲人。
其间,杂志社寻亲报道组10余名记者,寻访40余次、走访100余人、查阅档案资料60余万字。随着信息的陆续补全核准,我们发现有多位烈士的姓名或是籍贯、职务没有登记正确。于是,为烈士更正墓碑信息成了我们与洛隆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的心愿,这也是我们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机场接我们的出租车师傅名叫巴桑,肤色黝黑,有着浓郁的藏族汉子气息,是土生土长的洛隆人。或许是普通话不那么流利,巴桑显得有些寡言。我们的第一个话题由路开始,巴桑2014年开始跑客运,对路最为熟悉。他说,现在的路比以前好太多了,油路跑起来又快又稳,顺利的话4个多小时就能把你们送到目的地。“县城里变化更大。”停了一阵,巴桑又补充道。
谈到路,同伴自言自语地问了一个问题:“你说当年部队来这边执行任务,会不会也走的这条路?”我们的话题从路聊到部队,又从部队聊到捐躯的烈士和烈士陵园。巴桑说,去县城的路上会路过陵园,到时把车停在路边,你们可以先去看看。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巴桑比了一个竖大拇指的手势,眼神满是郑重。
车子沿着怒江行驶,翻过两座海拔4600多米的山,傍晚时分,我们如期到达了烈士陵园。许是管理方已下班,我们隔着大门瞻仰了安葬着173位烈士的陵园。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红色大字的纪念碑静静矗立在墓园中央,其后的每一块墓碑上,都铭刻着一位英雄的名字。
海拔表显示此刻海拔是3743米,高原空气稀薄带来的不适已明显减轻。注视着纪念碑和一块块墓碑,我心中升起的是期待和自豪——那些在漫长岁月里被山风蚀刻、被时间误写的姓名和籍贯,即将被錾刀郑重修正,而我也忽然明白,所谓山河无恙,就是让每个守护过这片土地的名字,都能被春风吹回故乡。
编辑:徐焱 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