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专栏|一如明月照孤舟
——夜读童银舫《溪上缥缃》有感
作者:潘玉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4 15:35:14旧时流行一句话:“做学问要学会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大抵是每一个认真做学问的人共同坚守的准则。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曾拟过一副对联告诫自己的学生,联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人与人之间,性情、天赋才学或有差异,但要出成果,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上周放假前,手机上弹出一条快递信息,因忙于在家带小孩,一直未曾去取,得空已是数日之后,打开来,是童银舫老师的《溪上缥缃》,不免感叹:童老师又出新书了啊!分明他的《三北竹枝词》才出版没多久。
童银舫是浙江慈溪的地方文史专家,长期从事地方史志研究工作,主编的《慈溪百人》《溪上轶事》《溪上谭往》等书,常被当地的文史爱好者置于案头,得闲时便会翻阅学习。
童老师不仅自己学问好,勤于著述,还非常地热心,乐于鼓励、指点晚辈。我当年整理编撰《浙江文史记忆•慈溪卷》,便得他和厉祖浩、王孙荣等老师指点颇多。
做学问,尤其是史料的研究整理工作,不同于文学创作,虽有其乐趣,但更多时候,是枯燥而单调的。而童银舫老师似乎乐此不疲,一本又一本集子、一项又一项成果的出炉即是无声但最有力的证明。
《溪上缥缃》一书,“溪上”是坐标,直截了当地表明此书收录的内容皆与慈溪有关,里头的慈溪人既有“老慈溪人”,也有“新慈溪人”,甚至包括一些祖籍或原籍是慈溪的人;而“缥缃”泛指书卷,缥为淡青色,缃为浅黄色,古时常用此二色的丝帛作书囊书衣,是以得名。在这四个充满雅意的汉字旁边,作者还用一排更为写实的小字对书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解释——《四库系列中的慈溪古籍书目辑校》。顾名思义,“四库”是根本的根本。
要从《四库全书》《四库存目》《(文渊阁)四库全书珍本》《续修四库全书》等典籍中找寻慈溪古籍书目,其难度之大,几同于大海捞针。但作者无惧,他焚膏继晷,披沙沥金,终使三十余万字的《溪上缥缃》得以付梓出版。很难想象,若无做学问的大决心,若无坐冷板凳的真功夫,像这样一本书是否会有问世之日。
我们形容一件事之好常用八个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于一本书而言,“利在千秋”或许太大,但《溪上缥缃》的出版,毫无疑问大大方便了有志于做这方面研究的学者。窃以为,这也是作者整理出版此书的目的之一。
相关缘由,童老师在后记里亦有所交代:“我在研究慈溪古代文献时,深为本地馆藏资源的奇缺而浩叹不已。我曾编过光绪《慈溪县志》艺文索引,共整理出汉代至清代作者706人,书目1675种,但留存于世的不过十分之一,而慈溪本地收藏的,仅寥寥几种。”有时为了查阅一本并不稀见的地方文献,他要跑到余姚、宁波、杭州、上海、南京,甚至北京。或许是为了让后来者免受自己所经历的奔波,他开始着手整理《溪上缥缃》。个中的过程有求而不得的酸辛,但也有与同好“疑义相与析”的畅快,让作者感受到“人情之美好,书生之可亲”。
于读者而言,这本书就好像天边那轮时而弯时而圆的月亮,照着我们读书的窗台,也照着行路人的扁舟。那一卷卷或熟悉或陌生的慈溪人所著的书,那一个个或有趣或平淡的故事,在月光下清晰而鲜活。
编辑:李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