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俞俭专栏|不变烟火色

作者:俞俭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4 16:31:59

多年以来,不喜好运动,倒有一个习惯,饭后出门走一圈,有时中午,有时傍晚。出新华香樟园小区,沿东湖路顺时针右转,经过知音传媒,就到了翠柳街,再往前还有一条黄鹂路,取黄鹂鸣翠柳之意。穿过翠柳街,南北向横着东亭小路,形成T字型。顺东亭小路往北,就接上徐东大街,往东转千余米,路过两家银行、美容店、东湖中学、新金龙酒店、新华分社,回到东湖路,远望东湖大门、梨园广场,转角处是一块至今未曾开发的绿地,不远处就回到新华香樟园了。如此散步一圈,走走停停,大约半个小时。

翠柳街是一条长不足500米的小街,街面宽约六七米,左右各一行车道,两行法桐和香樟,树荫浓密,枝叶交接成一条绿色隧道,相对比较清静。湖北省文联作协的大楼矗立街头,翠柳街1号文联作协小区大门附近,书法报社开了一个门店“书道轩”,经营文房四宝、名家字画,设有书画沙龙、书画体验、书道茶酒,还有从小区大院围墙长出来的几家便利店、理发店、渔具店。街对面是东亭花园小区,沿小区外墙一溜门店,有餐馆、副食、五金、门窗装饰、废品回收站。还有一家彩票店,我经常踅(中途折回)进去买几注彩票,至今未中大奖,卖彩票的总开玩笑说“小奖不断,大奖不犯”。

民以食为天,最多还是餐饮店:翠柳街20多家门店,高大上一点的有食府食轩,土气一点的有大厨小灶、家乡味道,有的直接打出家常菜、酸菜鱼、辣子鱼、山里菜、吊锅腊味、鱼杂牛杂等招牌,原有一两家咖啡厅、茶吧,后也改为菜馆。印象深、开得时间长的是文苑土家。2000年刚来武汉时,同事就领我到这里开吃,以恩施土家菜为主打特色,后来我成了常客,亲戚朋友来了,也带着他们去品尝。20多年过去,短短一条街上不少店面换了又换,店名改了又改,文苑土家还是文苑土家。

东亭小路北向这一段千米长,更是有着浓浓的烟火气,有快捷酒店、商务宾馆,西面有一排紧密相连的门面小店,热食餐饮以外,生鲜、花艺、烟酒副食、炒货、文化用品、五金建材、健康生活、康居养老林林总总,多达五六十家小门店。餐饮店就餐大都快捷方便,几乎从早到晚开门,有热干面、牛肉面、拉面、包子饺子、豆皮馄饨、胖子油条、卤味丸子、瓦罐汤……店有小餐桌,可坐着吃、站着吃,或打包带走,也有东亭食堂、好友家常等店面,炒菜为主,兼做快餐配送。

我并不经常出入这些门店,只偶尔来吃饺子馄饨牛肉面,比较喜欢南昌蒸汤,老板曾师傅是江西老乡,他原在街对面农贸市场旁边一个小店,就认识了,那时两个孩子还在读小学,如今已大学毕业,都在江西工作。他说东亭小路有好几位江西老乡,兰州拉面隔壁卖肉的熊师傅就是南昌人。我记得那个大型农贸市场旁边有十几家门店,有民营药房、中医诊所等,周边居民都来这里买菜,买干货、日用杂货。可能出于城市管理之故,10多年前农贸市场和那些门店被拆除,地面回归单位,一家科研院所,从此拉起一道长长的围墙。东亭小路靠东这边就只剩下人行道,冷冷清清,清明节、中元节时,围墙脚下有不少居民烧香烧纸祭亲人,缕缕香烟,点点火光。

农贸市场拆除后,一时间居民感到买菜很不方便,于是街对面几家门店就改为卖菜,生意特别好。后来一家大型仓储式超市入驻,生鲜干货几乎样样齐全。不知为什么,几年前这家仓储超市撤离,又先后有两家超市进驻,但经营时间都不长就关门大吉,从去年3月停业,至今还未有新店开张,门面上贴满各种小广告。每次散步走过荒寂的门前,看着有点硌得慌,不免唏嘘一番。

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漫步,几乎每天路过的小街门店,一眼看上去,仿佛都是原来的样子,不觉得有什么变化,其实有许多门店悄然变换着主人或是更换经营内容,支付方式也早已不同,以前用一元两元的零钱,如今都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就像每天重重复复的日子,似乎没有变化,而稍一回看,就觉得每天不一样。时间有时浪潮汹涌,推动一切在改变,有时又静水流深,波澜不惊,其实一切都在变与不变之中。

这些门店的开张关门、沉浮起落,看似茫然无序,细究可能都有一定规律,有的是时代进步使然,如网吧的退出、快递的进驻、驾校的设点、电动车的闪现,也有因城市规划管理需要,农贸市场拆除、一批门店关闭、生鲜店兴起,可能也有经营状况的原因,或某个地段是否适合某类经营,就曾注意到有一个门店不断变换“大王旗”,吊锅餐饮没开两三月,便换为一家花店,开张不久,竟改为小百货便利店,过了几个月,又变成快递驿站。20多年的时尚花艺、美容店生意一直那么好,水果店、电动车店也不时冒出一两家,那家山东炒货店,花生瓜子、薯片山楂条、芝麻片冻米酥,100多种零食,一点都不愁卖。每当进入冬月,不少店铺门口晒出一架架腊鱼腊肉、香肠火腿,从这些情景自然想到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在我观察中,有个徐争超市最为长久,老板说开了30多年,那时武汉长江二桥还没通车,徐东大街还是一条小马路,只有8路电车,周围水田菜园,一片荒野,现在左右各四车道,车水马龙。徐争是他儿子的名字,开这家店时儿子刚出生,上有两个姐姐。儿子学会了修钟表、修手机,现在汉口租了店面专修手机。徐争超市店面不大,约有30平方米,物资丰富,小小柜台内靠墙横向一长溜烟酒饮料,竖向三排货架,层层叠叠挨挨挤挤摆满货物,估计有上千种,整体看去虽然拥挤却整齐有序,一目了然。可见老板是在用心做事,所以经营能这么长久。生活用品似乎应有尽有,烟酒副食、日用百货、五金、文具,有点像早年的供销合作社,除了不卖布匹。我在此买过木盆、草席等。我曾想探寻小店开得这么久的秘密,今年66岁的老板轻松一笑,货全价廉,无他也,又说这两年生意难做,别看这么多货,一年赚得并不多。

翠柳街到东亭小路转角处有一个欢欢制衣干洗店,也开得比较长久,十五六年了。店面并不起眼,我是一次长裤打褊找到这里,此后还换过拉链、补过裤兜,就关注起来。生意似乎挺好,每次路过,都会望一眼,总看到高高挂着一排干洗好的衣服,长条桌上堆满衣物。店主人是中年女子,右腿残疾,得过小儿麻痹症,比较乐观,手上飞针走线,嘴上轻快哼歌。她说,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人,但这几年生意差了许多。说着,脸上浮出一丝苦笑,或许这是她一家人生活的支撑。

生活中有很多不为人注意的角落和角色,当你深入其中时,常常会有一些新发现,甚而为之惊叹,熟悉的生活竟然这样出乎意料。东亭小路与徐东大街的接口,有一个烧烤摊,一中年女子在卖烤串,素的一元一串,荤的两元一串,看去都很新鲜清爽。来买烤串的人比较多,有时还排队,都夸赞她的烤串好吃,这些顾客大多是公司打工族刚下班。她说她今年40岁,就住附近,二孩刚上幼儿园,家里人帮带。她下午大约5点过来,晚上9点左右回家,准备的烤串都能卖完。

烧烤摊旁边,静静坐着一位老农,守着地上几颗菜,他从不叫卖,有人低头看看,有人问问价钱,偶尔有人买一点,也是微信扫码。他个子小,80来岁,身体还很结棍,原是中北路上一家机械厂工人,退休后就成了种菜老农。他找到一块荒地种菜,苋菜黄瓜、辣椒茄子、番茄土豆、莴苣青菜、红菜薹胡萝卜,都比较“小样”,看得出都是自己种的,他说从不施化肥。一个月卖得几百块钱,多时一两千元。来去骑一辆旧自行车,20分钟路程,天色黯淡下来就回家。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一圈散步的确接地气,要是心情不好,常来这里走一走,多少就有些治愈了。起早摸黑,含辛茹苦,精打细算,步步经营,生存多么不易。他们也有小情绪,生活的烦恼多,子女上学、长辈养老、病痛医疗,当然也有小欢喜,考上大学、子女成婚、顺利入职。他们也祈求岁月静好,也有诗与远方。也许不一定是为生计所迫,不一定有小目标,不一定有大希望,只知道日复一日认真扎实把手上的活做好,赚得碎银几两,赚得继续过好生活的本钱,过好每一天。就像这个种菜老农,只是一天天平平常常地过着,坚坚实实地扛着,三餐四季,生生不息。

说实在的,我很少深入其中,也不敢打扰太多,毕竟人都有他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密码。要问他们经营如何,几乎是统一的回答:混生活呗。也曾想起得早一点,看看他们怎么备料、生炉、进货,展开一天热气腾腾的生活,或守着他们收摊关门,看看一天劳作之后的情景,可我又凭什么去打扰,又能帮助他们什么呢。顺其自然存在,不需要我去做什么,我也做不了什么。

东坡诗云,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这是诗人经历人生千锤百炼之后的悠然心态,我们每天置身红尘俗世中、都在创造人间烟火的常人,是难以拥有这份闲淡和超脱的。如果有人来此做一番经济社会调查,可以窥见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消费行为之一斑;如果拍成一部电影或记录片,或许能引发关注,打动不少人,毕竟这样的环境及变迁具有普遍性,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一种生活状态。这或许就是一个城市居民生活的缩影,这就是变与不变的烟火人间。

编辑:刘泳含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