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进藏手记|②山河褶皱里的红色印记

作者:徐焱 刘露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6 11:15:48

藏区的黎明总比内地来得矜持些,晨曦初绽时,已近早上8点。洛隆县城位于孜托镇,这座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小镇迎着晨光,静卧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东南麓的褶皱深处,在蒸腾的雾气中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如同被群山捧在掌心的绿松石。

我们按照内地的作息时间出门,发现小镇还未苏醒。站在卓玛朗措曲大桥上远眺,那些被地质运动揉皱的山脊,在晨雾中显露出水墨般的褶皱。褶皱中刻印的,除了有千年茶马古道的历史,还有先烈们为守护西藏和平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而留下的红色印记,以及新时代的洛隆在高原天路上纵马疾驰的英姿。

“为49位重庆籍烈士寻亲”活动的发端,是洛隆县启动烈士寻亲工作后,当地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布的一篇《洛隆县烈士陵园寻亲公告》。该局副局长王名杨,便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推进者之一——这是一位定居高原的东北汉子,雪域高原的阳光已给他镀上了藏区特有的肤色。

洛隆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位于一栋三层高的白色小楼内。我们跟随王名杨来到局里,局长四朗陈列已在门口迎候。四朗陈列双手托着洁白的哈达,为我和同伴逐一戴上,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王名杨告诉我们,这份哈达在欢迎和祝福的含义基础上,还有一层感谢的意思,感谢当代党员杂志社乃至重庆方面在为烈士寻亲工作中的不懈努力和多方奔走,这才有了今天这样令人欣慰的成果。

四朗陈列和我们说了关于墓碑信息更正的具体细节,有两种修缮方式。其一,在内地订制好墓碑,通过物流发到洛隆替换;其二,当地的藏族石匠,可以一錾一凿地修正,但是时间上要慢一些。经过反复商讨,最终决定采取请当地石匠进行修改的方式完成更正工作。

王名杨说,墓碑信息更正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173名烈士中,除了重庆籍烈士,还有河南、陕西、四川等籍贯的烈士,后续所有的错误信息都会逐一更正,“他们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这片高原,我们会用最真诚的态度铭记每一个名字”。王名杨在手机上打开了统计表,117块墓碑的207处修改清晰罗列出来,每条修改后面还详细备注了修改的依据。

而铭记的最好方式,是当地巨大的发展变化,不仅是出租车司机巴桑感叹的“县城里变化更大”,更是怒江畔新建的水电站涡轮的旋转,是乡村振兴的工坊里藏毯经纬线的交织,是孩子们在标准化操场上奔跑时的欢声笑语。

王名杨带我们走访了洛隆县委宣传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苏玉向我们介绍了洛隆开展为烈士寻亲工作的情况。谈及当年的那段红色历史,贾苏玉烂熟于心,将一个个故事生动道来,带我们重温了那段特殊的岁月。他还告诉我们,2023年12月,洛隆烈士陵园获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的启动,洛隆正在全方位完善丰富当地的红色文化,以雪山为幕,以山河为弦,将红色基因融入当代叙事。

结束一天的走访,我们在小镇漫步,感受地道的藏族风情。暮色渐浓,街边的店招次第亮起,双拥广场人声喧闹,路边的藏族儿童冲我们友好招手,这些和平年代的寻常景象,此刻都成了对173座墓碑最温柔的告慰。

晚风掠过面庞,我听见了历史的絮语——有些丰碑无需鎏金,它们永远矗立在时光和山河的褶皱里,守望着家国无恙。

编辑:徐焱 刘露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