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发仔专栏|春雨,润泽岁月的诗意呢喃
作者:郭发仔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6 21:32:05春雨,是时令赠给人间的第一份礼物,轻盈地从天而降,斯斯文文,像俏皮的精灵一般,落在初醒的大地上。
春雨,是大地的点醒者。寒冬的凛冽尚未完全褪去,料峭的春风一遍又一遍地传递生命的信号,春雨似感应一般,在某个静谧的夜里,在某个微寒的清晨,悄悄地洒向大地人间。春雨,恰似细细研磨的松墨,清冽中带着微暖,晶莹中折射出灵幻的荧光,屏气抬腕,便是龙飞凤舞的诗篇。春雨,又如同一支灵动的画笔,轻轻一挥,鹅黄、浅绿、嫩青,甚至淡淡的褐色点染,便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画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笔下的春雨,宛如一位善解人意的使者,知晓春天的渴望,在夜晚无声无息地飘落,滋润着干涸的土地,也让诗人心中郁积许久的块垒渐次化开。春雨,是大自然的闹钟,唤醒了蛰伏一冬的万物,在清新的空气中舒展身躯,开始新一轮的生活;春雨,唤醒了沉睡的树木,嫩绿的芽尖从枝头探出,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春雨淅淅沥沥,田野里的麦苗更青了,地里的油菜更高了,青幽幽、绿油油、黄灿灿,一簇簇精神抖擞,向春雨频频致谢。
在春雨的润泽下,大地渐渐恢复了生机。山川被春雨洗刷得格外清新,云雾缭绕,如梦如幻。山间原本干涸的小溪,此时被春雨填满,溪水潺潺流淌,欢快如节日乐章。溪边的野花,竞相绽放,红的、黄的、紫的,花瓣上沾着隔夜的雨露,宛如繁星洒落人间。田野里,农民穿上各色雨衣,行走在宽宽窄窄的田埂上,开始了一年的劳作。他们顶着春雨的微凉,掀开泥土的芳香,种下秋天的期待。春雨,不仅给自然以生机,也让辛勤的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一场春雨,成了世间万物的集结令。
春雨落在现实人间,也落在历史文化的扉页上,宛如一首悠扬的诗篇,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编织在记忆深处。翻开古代诗词的典籍,春雨的身影无处不在,它是诗人心中无尽的情思与感慨的载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将春雨与愁绪相连,那如丝般细密的春雨,恰似他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丝丝缕缕,萦绕心头。春雨的轻柔与愁绪的细腻相互映衬,让人感同身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杜牧面对纷纷扬扬的春雨,触景生情。那迷蒙的雨雾,仿佛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弥漫在天地之间。春雨,为这个特殊的节日增添了一抹哀伤与凝重的色彩。
春雨并非总是承载着忧愁。“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笔下的春雨,充满了清新与惬意。杏花盛开的时节,那如雾如烟的春雨,轻轻沾湿衣裳,却不让人感到丝毫寒意;杨柳依依,微风拂面,带着春雨的润泽,让人沉醉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此时的春雨,是生活的诗意,是对自然美好的由衷赞美。它让诗人忘却烦恼,沉浸在这春雨滋润的世界里,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宁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是生命之源,春雨也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滋养、孕育与新生,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天地之间和谐共生的体现。古代的农耕文明,对春雨尤为依赖。春雨充沛,意味着农作物的丰收,意味着百姓的安居乐业。因此,春雨被视为祥瑞之物,人们在春雨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春雨知人意,春雨寄遥思。清明节的雨总是如期而至,纷纷扬扬,如烟如雾,仿佛勾连着天与地的哀伤。祭祀先祖、缅怀先人,人们在春雨中默默地追忆,传承着家族的血脉与先烈的精神。谷雨的雨,有的是急心思,滴滴答答如催醒的闹钟,除草、松土、播种,每一个环节都踏着节拍、和着节奏。在春雨中种下的希望,是一年富足的保障。
春雨,宛如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走进我们的生活。它是大自然的精灵,用温柔的怀抱润泽大地;是诗人笔下的灵感源泉,承载着无尽的情感与哲思;是文化的传承者,蕴含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在这个喧嚣的现代社会,当我们在春雨中驻足,聆听高树上滴下的雨声,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回响。时不我待,春雨下得正浓,我们在这春雨中筹谋,在春雨中奋斗,让它永远奏响润泽岁月的诗意呢喃。
(作者系中国林业生态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