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官秀镇专栏|荀攸、年羹尧的同异人生

作者:官秀镇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7 11:41:36

荀攸、年羹尧何人?历史名人也。前者是汉末三国时期曹操的重要谋士,后者是清朝名将。

荀攸、年羹尧两人年少时聪慧过人,为仕后,在历史长河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均堪称传奇人物。然而,由于人生轨迹不同,其人生结局也云泥之别。

先说荀攸。荀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父亲荀彝担任州从事。早年其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中落,又由于聪慧超人,征召入朝为官,后为曹操“谋主”,堪称曹左膀右臂。荀攸才智、谋略非凡,一生妙计极多,算无遗策,先后帮曹操打赢了张绣和刘表联盟,攻破了吕布的下邳。他在官渡之战中计斩颜良、文丑,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力劝曹操采纳许攸之计奔袭乌巢,皆立下大功;生前出奇策十二计,尽心尽力辅佐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大业。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谥曰敬侯。

曹操对荀攸评价很高,说“公达(即荀攸)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还说荀攸“忠正密谋,抚安内外”。

再说年羹尧。父亲年遐龄当过湖广巡抚、湖广总督,是清朝大官。年羹尧20岁进士入仕,不到30岁就升任为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他才兼文武,久镇西边,戡乱西藏,平定青海,为捍卫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功勋卓著、享誉朝野,威名举国皆知。他深受康熙,特别是雍正皇帝的宠爱。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权力的侵蚀,年羹尧迷失了自我,目无国法与皇权,还涉贪腐,最终以92项大罪被赐予死刑,落得身败名裂。

荀攸、年羹尧两人虽出身有别,但均自幼聪慧,为仕之后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各自的人生价值和高光时刻,分别成为当时历史天空中一颗“璀璨之星”。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两人命运结局却如此不同。荀攸善始善终,美名垂辉;年羹尧却以悲剧终结自己的人生。何为?谦与骄之别之因也。也就是说,两人做事处世观念和方法不同,生命轨迹便迥异。

荀攸心怀锦绣,低调寡言,貌若不足,不露锋芒,不争高下,不邀功劳,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智冠天下,奇谋妙计百出,却独以“愚”立身,以“拙”处世;功劳很大,却从不自言有功;为人忠厚谦让,淳朴温厚待人。曹操称赞他“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而年羹尧却相反,在雍正的恩宠下,居功自傲,志得意满,骄横跋扈,气势凌人,不可一世,把自己等同于皇帝,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他不仅在官场的往来中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就是在朝堂上对雍正也“无人臣礼”,迷失自我,走向毁灭。

《道德经》有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苏轼也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老子曾言:“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古圣先贤早有箴言,做人做事要抱朴守拙,保持本心初心,坚守质朴、纯真的本性和品行,不为权欲物欲所惑,保持内心的一片净土。特别是在志得意满时,要敛其锋芒,不矜不伐,为人低调谦厚。唐代书法家徐浩有一名言:“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好字藏锋,为人做事亦如此。藏锋之人犹如深谷幽兰,不扬自芬芳。

荀攸、年羹尧二人的传奇故事,是一本生动的人生教科书,给人们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警示和启迪。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这既是修身哲学,也是处世智慧、做人品格、行事准则。高调做事,谦卑处世。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他人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反之,则会成为人们的笑柄,甚至遭受世人的疏离、反感、厌恶、唾弃。这就是荀攸、年羹尧不同命运结局给人们的启迪。

编辑:汪佳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