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于人”照见“民生为大”
作者:许幼飞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8 08:14:31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今年全国两会,“投资于人”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进一步彰显“民生为大”,引发广泛关注。
何谓“投资于人”?从“投资”来看,马克思认为投资就是“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表明投资是连接需求与供给的纽带;从“人”来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而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投资于人”,就是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资金资源投入到人身上,从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到就业、就医、住房、养老,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强调“投资于人”并非弱化“投资于物”,“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互协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投资于物”是指加大对各类劳动资料的投资,改善生产方式和产业运行机制,发掘更多可用于发展的“劳动对象”,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要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牢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动。
“物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来实现。只有通过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持续投入,激发人的创造力,将人从“发展的手段”转化为“发展的目的”,才能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列举的“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发放育儿补贴”等具体举措,正是“投资于人”的具象化表达。这些政策直指民生痛点,既通过减负增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又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生育、养老等社会焦虑,进而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不仅追求资金使用的宏观效益,更考虑了民生需求的微观感知。
国家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在更深层次上,“投资于人”体现了对未来的前瞻性布局。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仅有44%的劳动者上过高中、24%的劳动者接受过高等教育,高层次人力资本增量不足,更需以“投资于人”增强发展韧性。这种投资虽然周期长、见效慢,但其回报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消费市场的梯次升级、社会凝聚力的不断增强上,具有超越经济维度的综合价值。
春风浩荡满目新,奋楫扬帆正当时。“投资于人”的实践智慧,必将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成功到达胜利的彼岸。
编辑:许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