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施崇伟专栏|钦州行记:在历史褶皱里寻找光的温度

作者:施崇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8 10:54:15

三月初的重庆还裹着冷雾,我拖着行囊走向高铁站时,站前广场那对白发旅人的身影突然撞进眼帘——推着拉杆箱的老太太步履轻快,身后举着手机的老先生像追逐春光的孩童。这个瞬间像枚种子,在七个小时的高铁行程里慢慢抽芽,当“钦州东站”的站牌掠过车窗时,我终于明白:所谓旅居,不过是在他人故乡里寻找自己的倒影。

老城的年轮

踏出高铁的刹那,亚热带季风裹挟着咸腥的海气扑面而来。出租车掠过成片火焰木时,师傅操着夹壮口音的普通话,把千年古城的脉络娓娓道来: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到平陆运河建设现场,钦州始终是历史长河里的摆渡人。

XxjpsgC007399_20240922_PEPFN0A001.JPG

公寓的窗外,凤凰木的羽状叶片正筛落金箔般的阳光。我们循着地图上蜿蜒的纹路走向钦州老街,骑楼斑驳的立柱间,咸鱼干的腥香与酸嘢摊的果香在暮色里纠缠。深巷“八云小院”的招牌下,竟飘出熟悉的江津方言——来自江津德感的李先生,来钦州参与建设平陆运河,用三年时光在异乡垒起运河的筋骨,也垒出了游子与故乡之间的摆渡船。

夜晚的永福广场和我一同微醺。柳枝在摇晃,戏台的唱词含混不清,这并不妨碍爱梅点一曲年轻时钟爱的《刘三姐》。只有那夜色中的三宣堂像个沉默的叙事者。这座占地十五亩的清代建筑群,门楣上“恩承北阙”的匾额在月光里浮沉,关闭的大门提前引诱着我探寻的欲望。

历史的回响

次日早起,是因为昨晚的预约,到三宣堂听刘永福的故事。展览馆里泛黄的《黑旗军檄文》手稿,将时光拉回1883年的北圻战场。在刘永福纪念馆的数字沙盘前驻足,黑旗军巧设的地雷阵在光影中次第绽放,我们仿佛看见这位草莽英雄如何用土法智慧对抗法兰西的坚船利炮。展墙上的法文报纸残页里,“黑旗军”这个词依然墨色淋漓,像未干的血迹。当我站在刘永福亲植的百年芒果树下,忽然惊觉:这个被清廷忌惮的“叛军首领”,在越南三宣提督任上守护的,何尝不是超越国界的道义?

同一街坊还有另一个老者——民族英雄冯子材。走进宫保府,老先生已整装佩剑迎候。春阳正穿过雕花木窗,在七星宝剑上折出七道虹彩。这位七十岁抬棺出征的老将,镇南关大捷的捷报墨迹未干,便与曾经的宿敌刘永福结为儿女亲家。展柜里泛黄的婚书,让两个家族的恩怨化作民族大义的和弦。

正午的刘叔小炒店里,九秒腰花在铁锅里翻腾出湘渝合璧的烟火。邻桌澳洲夫妇的单车后架上,6个国家的邮戳在阳光下闪烁。“你们中国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先生擦拭着骑行眼镜笑道,“我们把地图折成车轮的形状,已在大地骑了整整两年。”

流动的盛宴

XxjpsgC007382_20250102_PEPFN0A001.JPG

黄昏的钦州港吞吐着万吨货轮,也吞吐着天南海北的故事。在天鹰观渔的玻璃水柜前,手指拂过帝王蟹的背甲,恍惚触摸到北部湾的潮汐。

夜宿三娘湾的渔家客栈时,海浪正把繁星揉碎成粼粼波光。二楼露台上,五只酒杯碰出清脆的潮声。来自天南海北的旅人,此刻都成了向海而生的渔民。

楼下不懂作息的车轮滚滚的声音不断叩窗而入。我躺在竹床上难以入眠,突然想起高铁站那对老夫妇。或许每段旅程都是生命的隐喻:我们推着行李箱穿越经纬,在他人故事里辨认自己的年轮。当三娘湾的晨雾漫进窗棂时,我忽然懂得钦州教给我的事——真正的行者,既能像刘冯那般在历史长河中击楫中流,也要学会在某个食摊前,与自己的乡愁和解。

晨光中,渔船的马达声惊起成群白鹭。我们走向码头时,卖蚝妇的斗笠下闪过古铜色的笑纹。渡轮犁开翡翠色海面,我仿佛看到有海豚的背鳍正划破晨雾,如同历史长河里永不沉没的旌旗。


编辑:王诗雨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