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破解年轻基层干部“水土不服”问题

作者:吴钱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8 13:41:26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一些年轻干部来到农村,面对的是工作路径的“反差”、职业发展的“落差”、生活方式的“温差”,这些工作内容与环境的巨大转变一时难以适应。组织部门应当精准施策、综合发力,从思想教育、专业赋能、实践淬炼等方面持续用力,“深耕易耨”帮助年轻干部克服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让年轻干部在扎根基层沃土中“如鱼得水”“如鸟归林”。

思想教育“强根”,厚植“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让热爱扎根人民厚土。年轻干部的“水土不服”,表象是能力不足,根源在于思想根基不牢。只有教育引导年轻干部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植于心,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在乡道土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真正在基层沃土中向下扎根、向阳而生。要强化理论铸魂式教育,帮助年轻干部扣好理想信念“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导年轻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践行群众路线,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始终虚心向群众学习,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强化言传身教式教育,筛选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奉献情怀突出、人民群众认可的干部作为年轻干部导师,“一对一”开展“老带新、强带弱”,在服务意识、成长规划、人民情怀等方面给年轻干部“实打实”的帮助,助力年轻干部增强事业心、责任感、真功夫。要强化正确政绩观教育,强化“做事”而不“作秀”“造福一方”而不“造势一时”的导向,定期评选宣传先进个人,深刻剖析反面典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警醒“身边人”。

专业赋能“拔节”,练就“堪当重任”的过硬本领,让能力扎根发展沃土。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农业生产、农村治理、农民增收等多个领域,年轻干部面对重重挑战、层层困境,容易出现本领恐慌和能力短板。破解年轻干部“成长的烦恼”,既要“压担子”,更要“指路子”。要“精准化”能力供给,结合农村基层工作的实际需求,开设包括方言、民俗、基层矛盾调解等实用课程,根据年轻干部自身短板弱项“个性化”定制岗前培训“大礼包”,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支书作为“实践导师”,传授更有针对性的群众工作方法。要“前沿化”赋能领航,围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突出前沿性、时效性和鲜活性,设置智慧农业、低空技术应用、产业链党建等专题培训班,铸就年轻干部“头雁领航”的专业素养。要“场景化”实战模拟,围绕“空心村改造”“留守老人关爱”“农村移风易俗”等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鼓励年轻干部经常下一线摸实情,到现场教学点观摩实训,推动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实践淬炼“结果”,锻造“唯实争先”的优良作风,让实干扎根服务热土。农村是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也是情况复杂、矛盾问题较多的第一线。年轻干部只有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沾满“泥土气”,才能变“外来人”为“自家人”,才能锻造干事创业的“宽肩膀”“硬脊梁”。要打响实干“发令枪”,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探索建立“风险备案”机制,审慎厘清容错边界、科学优化容错程序,秉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既不挫伤年轻干部敢为的勇气,也不成为乱为的“幌子”,让“吃劲”干部更有干劲。要筑牢实干“练兵场”,把改革攻坚一线作为年轻干部的“赛马场”,有针对性地放在信访处置、基层智治、国企改革等吃劲岗位上磨炼,引导年轻干部多在事上磨、多从事中悟,努力成为行家里手,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要立好实干“风向标”,坚持“绩由事考、人以绩论”,完善平时考核、专项考核、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四考合一”,真正把“脚下沾泥”“敢打必胜”型年轻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让先进“露脸”、后进“红脸”,有效激活年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编辑:赵真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