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作者:陈一豪 汪茂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9 07:41:00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赛力斯超级工厂,依山而建,占地2700余亩,远远望去,像是从群山中拔地而起的一座雄城。在这里,除了高大、整洁的厂房,还能见到旋转伸缩自如的机械臂、飞溅的焊接火花、来回穿梭的自动引导运输车,唯独不见传统汽车工厂里手提沉重焊枪、身穿厚重防护服的工人。
这座全球标杆级智慧工厂的目标很纯粹——造车。造什么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一座工厂,浓缩了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几十年的精髓。一座工厂,成为重庆这座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缩影——“世界级”“万亿规模”,这是重庆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造”一词频频被提及。3月3日,重庆代表团向大会提交《关于支持重庆加快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建议》,表明重庆竞逐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雄心壮志。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重庆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中外媒体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争相提问,映射了公众对重庆的期待。
剑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重庆如何抓住机遇、拼抢进位?
换道超车:多重压力下的艰难突围
“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不是蓝海,而是血海。”一句在汽车圈盛行的话,点出了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放眼全球,从电池到芯片,从价格战到舆论战,美、日、德等传统汽车强国使尽浑身解数,只为分得在全球市场中最大的那块“蛋糕”。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将汽车产业视为重中之重。但由于起步晚,中国汽车工业曾远远落后于欧美。改革开放后,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均采取与国外合作的模式打造合资品牌,技术受制于人。
在中国汽车业版图中,重庆是全国早期七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地位举足轻重。几十年来,重庆汽车产业几度沉浮。业界一度有人担心:一旦汽车产业凋零,重庆将沦落为一座无足轻重的二线城市。
面对美、日、德等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霸权”,中国决心“换道”发展,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作为制造重镇的重庆跟上脚步,将重心放到发展新能源汽车上。
从燃油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的旧“三大件”,到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和电控”的新“三大件”,动力系统的更迭,实际上反映了重庆汽车产业体系的重塑。
但重塑谈何容易?挑起大梁的,正是重庆新能源汽车制造的龙头企业,其与重庆汽车工业的命运紧密相连。
1986年,23岁的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兴海用8000元创办了重庆巴县凤凰电器弹簧厂。
随着汽车工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进行革命性转变,张兴海再次瞄准时机、顺势而为,带领公司转型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也标志着这家自主品牌从重庆走向全国。
创业近40年、积累技术20多年,赛力斯集团实现了从“刀耕火种”式的生产到智能制造和质量自动化的跃迁。但是,“换道”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也存在阵痛期。
2020年至2023年,赛力斯集团曾连续4年出现亏损,累计亏损金额高达98亿余元。后续,公司凭借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跨界合作打造的“问界”品牌,在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
赛力斯集团成功破茧,成为重庆汽车产业“换道”的突出代表。
彼时,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市场,重庆市各级政府与企业一起摸着石头过河。从加快数字变革到优化营商环境,一项项政策从制定、落地、反馈到完善,形成政府、企业、产业到市场的正向循环,资源配置逐渐有序化,最终实现“反守为攻”。
3月7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重庆市工商联主席、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喜笑颜开,向媒体公布了一则好消息:2024年,赛力斯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42.69万辆,同比增长1.8倍。
同样令人欣喜的是,2024年,重庆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另一龙头企业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也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依托向新能源转型,2024年全年销量达到268.3万辆,同比增长5.1%,实现连续5年同比正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飙升至73.4万辆,同比增长52.8%。
赛力斯、长安汽车的故事,在爬坡上坎间记录着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潮落又潮起。
2024年上半年,重庆以121.4万辆的产量重返“中国汽车第一城”。从去年全年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2024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95.3万辆,增长90.5%;主流新能源汽车单车价值达到23.6万元,较2023年提升7.3万元……
这组数据来之不易。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品迭代加快,沿海省份纷纷加速发力,国内造车企业历经多轮“洗牌”,聚焦整车制造的竞争已呈白热化。于重庆而言,在这场创新变革的竞速赛中,要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姿态,在新时期抢占发展先机。
2023年,重庆提出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万亿级的主导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表示,市委、市政府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提出了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这既是基于对全球汽车产业深度变革趋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基于重庆汽车产业发展具备的深厚基础和良好态势。
聚“链”成群:加速构建产业生态
春节假期后开工第一天,位于重庆高新区金凤产业园的重庆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内,3条乘用车空气弹簧产线正满负荷运转,每天可下线170套,供不应求。
这套空气弹簧玄妙之处在哪里?
如果说车身高度和悬架系统的刚度是影响车辆操控性与舒适性的关键,那么空气弹簧则是调节这两项数据的“中枢”零部件。
曾经,空气弹簧因核心技术复杂和成本较高,一般只搭载于百万级以上豪车。而如今,通过核心技术国产化突破,供应链本地化、车型下探、增量等方式降本增效,空气弹簧不再是百万级豪车专属,孔辉科技也一举成为行业占有率超40%的高新技术企业。
重庆高新区围绕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招商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联合成立项目推进工作小组,仅用3个月就实现了孔辉科技西南生产基地项目在重庆的签约落户。
“重庆汽车制造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同时又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我们来说,进军西南地区正当其时。”重庆孔辉公司总经理郑亮表示,目前,重庆孔辉空气弹簧预计年产量能达30万套,今年将与长安汽车合作开发26个项目,还正与赛力斯集团接触,洽谈合作。
汽车产业以产业链条长著称,一辆整车的制造,往往依赖着成千上万个精密零部件集成。
除开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看不见的软件开发、AI技术,也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的领域。
“不同于传统汽车需要大量机械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中的电子元器件比例在增多,这意味着上下游产业链的强度和硬度,将成为决定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政研咨询中心新能源汽车行业咨询专家李雪峰表示。
生产整车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等产品的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将眼光投向了重庆合川;专注于光学影像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重庆瞰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重庆永川建设生产车间,力争4月正式投产;以打造“车规级芯片+智能驾舱操作系统+安全车控操作系统”的普华智能驾驶基础软件业务总部项目正式落户重庆……
相关数据显示,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增量部件市场将达到万亿级规模。因此,更长、更丰富的产业链,将对重庆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
围绕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场景牵引、数字赋能、自主创新、品牌提升,近年来,重庆建立起10多家整车企业、3大系统、12大总成、56个部件全覆盖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200家,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540余家,包括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企业190余家。
创“新”决胜:“重庆造”汽车“智”在必得
春节后,各大高校开启返校潮,位于永川区的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内,一辆“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停在宿舍楼下。
无人驾驶汽车,对于生活在永川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21年,这里便成为全国首个落地无人驾驶公交车的城市,如今,永川又成为全国首个全无人驾驶汽车进校园的城区。
“从2019年百度无人驾驶项目签约落户永川,到去年‘萝卜快跑’推出第六代车型,再到今年‘萝卜06’跑进校园,我们看到了无人驾驶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捷生活。”萝卜运力(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阮廷川表示。
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百度就朝着实现全无人驾驶这一目标持续发力。到2022年,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与积累,提供无安全员自动驾驶示范运营服务的“萝卜快跑”在永川正式上路,意味着永川在全国率先向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进行深度探索。
当然,突破性成果的取得,还要依靠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土壤。永川作为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政策先行区,在政策扶持、管理创新、人才匹配等方面下了功夫,真正让无人驾驶技术服务企业、造福群众。
“截至目前,永川区已全域开放1576平方公里、指定双向1480公里测试道路,规模居全国同级别城市首位,服务了百度、长安、赛力斯、京东、九识等L3、L4级车辆累计达203辆,测试里程超430万公里,居西部第一。”永川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廖小凤表示。
简单来说,“车路云一体化”不仅要在“聪明的车”上实现基础技术突破,还需要以“智慧的路”作为协同,这些场景依靠的是“车、路、云、网、图”五个端口的完美融合。
现阶段,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两江新区和永川区已在“车路云一体化”建设上取得了各项“全国第一”,但仍有亟待提升之处。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车路云一体化”在示范区和先导区建设方面有起色,但在全国范围来看,路侧基础设施端和车载终端渗透率偏低,各地标准不一致。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到重庆如何积极抢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这一“风口”时,以“车路云一体化”为例,表示首先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价格战,比的是创新实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重庆汽车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1%,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这让重庆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跑出了“重庆速度”。
如今,在这轮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浪潮中,“重庆造”汽车正不断突破自身,由造汽车向着造好车、造“聪明的车”迭代升级,不断争先进位、赢得未来。
编辑:汪茂盛 陈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