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基层减负要力戒“中庸之道”

作者:曹智治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19 16:40:16

中庸思想源自《论语·雍也》中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强调凡事要中正适度、恰到好处,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但在个别地区、部门的基层减负工作中,“中庸之道”被概念曲解、情形滥用,成为懒政怠政的“脱罪借口”、推诿逃避的“合理外衣”,导致减负工作看似动作频频、实则避重就轻,看似有声有色、实则原地踏步,沦为不彻底的“半吊子改革”、未落实的“半拉子工程”,亟需高度警惕。

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干部政绩观没立正、价值观没摆正、思想观没端正,机械套用中庸思想,盲目迷信中庸哲学,不愿踏实干事、担当履责,当“实干家”“开拓者”,而是拈轻怕重、遇事推诿,当“老油条”“甩锅客”,陷入“得过且过”“逃避推诿”“平均主义”的认知误区。为此,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深刻认识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意义,在基层减负中力戒“中庸之道”,发扬“钉钉子”精神,纠正“歇歇脚”心态,知责于心、真抓实干,推动减负工作“见实招、出实绩、显实效”。

杜绝“中庸式敷衍”,摒弃“得过且过”干事心态。部分基层干部认为上级的减负精神“听听就行”“看看则罢”,没必要太上心、太当真,敷衍、应付心态严重。有的精简文件时“耍小聪明”,改头换面发“白头文件”;有的压缩会议时“阳奉阴违”,故意搞“套娃会”;有的考核评比时“巧立名目”,增设“点赞”任务。这些减负“作秀”和“表演”看似热热闹闹、兢兢业业,实则“换汤不换药”“竹篮打水一场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好有用的事,少做无用功”。要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将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从“材料厚度”“报表难度”转向“实干力度”“为民温度”,不看面子看里子、不听虚话听实话,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干好肩上责任事,真正摒弃“唯上不唯实”“差不多就行”的错误认知,不弄虚作假、不推诿应付,潜下心干事、沉下心作为。

破解“中庸式推诿”,打破“无人担责”治理困局。一些部门在面对繁杂、棘手的工作事务时,怕担责、嫌麻烦、图轻松,利用自身“上对下”的优势,抓住基层“不敢推”的心理,将自身职责“甩锅”给基层,却未同步下沉资源、赋予权限、提供指导,导致基层干部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有责无权、不敢发声,成为“中庸式推诿”的受害者。一方面,要建立“负面清单”机制,明确基层干部职责、划定属地管理边界,严禁各类向基层摊派、加压、甩锅无依据任务的行为,将明确权责的“基准线”亮出来、爱护基层的“警戒线”立起来。另一方面,要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长效机制,将编制、资金、人员等资源向基层倾斜,实现“责任田”与“工具包”的精准匹配,让广大基层干部从“无限责任”中松绑、“无理摊派”中解脱,有充足时间和精力为群众真服务、服好务。

严禁“中庸式考核”,破解“千人一面”虚假局面。部分基层地区因为“怕得罪人”“懒得多事”“大家一起好”等错误思想泛滥,考核结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干好干坏一个样、积极消极没差别,缺乏差异性与激励性,陷入“中庸式考核”怪圈,严重挫伤广大基层干部的干事积极性。要善用差异化考核“度量衡”,综合考虑文件政策、工作特点、基层实际等要素,对不同类别岗位人员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不搞平均化打分、折中化打分,杜绝“凭印象”“一刀切”“走过场”,合理拉开考核等次、真实体现工作差距。另一方面,要用好考核激励“指挥棒”,树立“重实干、重担当、重能力”的鲜明用人导向,将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薪酬分配等挂钩,形成“能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积极干事氛围,真正为实干者、善为者“撑腰”,让躺平者、懒惰者“下台”。

久久为功,方可成功。基层减负是一场没有终点、永在路上的“持久战”“攻坚战”,容不得“中庸之道”式的敷衍塞责。惟有以“猛药去疴”的决心破除“中庸式减负”的沉疴积弊,方能真正让广大基层干部思想上不迷惘、行动上求实干,有更多精力磨亮谋发展、办实事、解民忧的“刀刃”,推动减负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见真效、显实效、出成效,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日子更红火。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三江街道办事处)


编辑:杨士达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