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何以重庆|奉节:诗城华章

作者:陈诚 周龙 周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20 08:02:00

诗人贺敬之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奉节是诗的故园。”

大江东去,穿三峡,入平原,重庆市奉节县就坐落于三峡的入口处,赤甲山与白盐山相互对峙,形成了奉节的标志性景观——夔门。

奉节古称鱼复、永安、人复,已有2300余年建制史,曾为路、府、州、郡治地,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县城之一。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因旌表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皇帝刘备“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赐名奉节,并沿用至今。

俗语讲,天下诗人皆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历史上,有近千名诗人曾到过奉节,或旅居或为官,在此留下上万首诗篇。仅在《夔州诗全集》中,就收录了742位诗人的4464首诗篇。2017年,奉节还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城”称号。

奉节,这座千年古城可谓用诗人的笔墨浇筑而成,这里的一切都诗意盎然,风景中有诗、劳作中有诗、脐橙中有诗,那些耀眼而灿烂的亘古诗篇,历经千年时光,早已化作骨血融入奉节的山水之间。

千年诗城,处处都有诗人,举步皆含诗情。

诗景——地质更迭的诗意表达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在赤甲山盘旋的山道上攀登时,这句气势磅礴的诗,一直在任伟的脑海中回荡。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长江二首》中描写长江之雄伟气势的一句。瞿塘峡,就是任伟即将要去参观的地方,准确来说,他要去的是位于瞿塘峡上空的三峡之巅。

虽是土生土长的奉节人,但因常年在安徽省芜湖市工作,任伟还从未好好领略过奉节的风光。趁着大年初二阳光正好,任伟带着家人,向着三峡之巅徒步而上。

早在几千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引发青藏高原强烈隆升,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差异抬升。此时,四川盆地持续沉降形成巨大的汇水区,古长江化身利剑向东挥向群山,给地表带来震天动地的巨变。当高耸的巫山与疾驰的古长江相遇,便诞生了中国最动人心魄的峡谷奇观——三峡。

“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诗句,在奉节找到了最完美的地理诠释,这座坐拥长江三峡最险峻地段的城市,用陡峭的崖壁和湍急的江流书写着大地诗篇。

经过3个多小时攀登,任伟登顶海拔1388米的三峡之巅。向下望去,瞿塘峡如同打开的巨型线装书,夔门是这部地理诗集的封面,而远处的白帝城,则是诗集的落款。

“从未在这里,从这个角度看我生长生活的地方,只有登上三峡之巅,才能真正感受到杜甫那句‘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的意境。”任伟说。

而奉节的地理诗集又岂止于此,地质运动在这里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创造力。

距夔门60多公里处,有一扇被地质界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山门”,因形状与夔门相似,被称为旱夔门,它与夔门一起形成“阴阳双阙”的地理奇观。

距奉节县城90多公里的兴隆镇小寨村,在经过两次不同时期的地下溶洞坍塌后,形成了垂直深度666.2米、呈双层嵌套结构的小寨天坑,这是诗集中最深邃的标点符号。

这些自然杰作并非静止的景观,而是持续参与着诗歌创作的动态文本——唐朝诗人元稹“三峡连天水”的咏叹,与近现代诗人郭沫若“三峡此为魁”的惊叹在时空维度上交相呼应;南宋诗人陆游“浪花高飞暑路雪,滩石怒转晴天雷”的激越,恰与清朝康熙皇帝“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的静美构成平仄。山川美景在此转化为诗学场域,每一座山峰都是凝固的韵脚,每一斛江水都是流动的意象。

循过去,诗人们来往于奉节,挥笔写就诗意山河;看今朝,奉节依托绮丽的独特风景和璀璨的诗词文化,成为各地游客的“诗与远方”,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正成长为现代化文旅名城。

一场场活动为奉节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写下生动注脚: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吸引各方诗人齐聚奉节,感受诗城韵味;开展“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深度发掘、保护和传承中华诗词文化;打造《归来三峡》大型诗词文化实景演出,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走深走实……2024年,奉节县旅游接待游客38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15%;旅游综合收入218.89亿元,同比增长21.7%,游客满意度达95.6%以上。

如今,在奉节,随处可见诗的影子,餐厅叫诗城餐馆,道路叫诗城路、竹枝路,学校叫诗城小学,地砖上有诗、路灯上有诗、壁绘上有诗,奉节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都是诗的栖居地。

诗人——群星璀璨的诗意长河

长江在夔门打了个结,把巴山楚水系成雄浑的襟扣,这里也因此成为诗坛巨擘们的集体打卡地,号称诗界“华山”。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某个清晨,白帝城彩云满天,湍急的长江之上,一叶扁舟顺江直下。

一位身着白衣、头发花白的老者伫立船头,望着江山一线,听着空谷猿啸,想着人生的大起大落,心情激荡之下,写下“天下第一快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他叫李白,是大唐“诗圈”里最才华横溢的“顶流”,那叶扁舟后头,拖着的是三万里长的人生失意。

“诗仙”走后,“诗圣”又来了。

他叫杜甫,是李白的头号“迷弟”,李白从白帝城离开7年之后,杜甫拖家带口来到这里,一住就是一年多,并在此期间写下430多首诗,占现存杜诗的三分之一。

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开元盛世悄然落幕。与李白极致的浪漫主义不同,山河破碎、飘零半生,在三峡的雄奇险峻中,杜甫的诗愈发现实苍凉。

寓居奉节第二年,杜甫登高望远,无边景色闯入眼帘,联想到国不成国、家已无家,“天下第一律诗”《登高》由此诞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以说,这是夔门最早的“华山论剑”。

后来,陈子昂和白居易相继路过奉节,并寄情于诗。陈子昂大笔一挥,在白帝城写下《白帝城怀古》;白居易更是接连写下《初入峡有感》和《夜入瞿塘峡》。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来到诗界“华山”,到任夔州刺史。

这位刺史不爱登高怀古,反倒成天钻到巴山深处进行民歌采风,将文人诗与民歌相结合,写下新的《竹枝词》,并在此留下“天下第一情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夔门一推开,诗从天上来”,再后来,元稹、苏轼、陆游、范成大、王十朋、张问陶等一大批文人纷纷在此留下诗篇,奉节的天空群星闪耀,他们为奉节留下了诗的根。

夔门终究是要过船的。2003年6月10日,100多名诗人齐聚奉节老城的依斗门下,朗诵着自己的诗篇,送别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老城门,在三峡库区蓄水达135米时,城门原址将永沉江底。

“农民诗人”赵云鹏也参加了该活动,望着江水不断上涨,他有感而发——“人间稀奇事,长江水倒流”。看着江水漫过树木、漫过码头、漫过依斗门,一直到当日下午5时,蓄水线正式达到135米,奉节老城初步没入江底,诗人们才依依不舍地转身离开。

那是诗的告别。

奉节新城建在老城向西10多公里外的三马山上,城市规划得更好,面积也翻了一倍。到了新城,赵云鹏也从未停止过创作,虽然“勤耕薄地二三亩”“拼将劳累换生计”,但仍“闲读诗书夜听蛙”,他也逐步从夔州诗词学会的一名普通会员成长为副会长,学会的会员也发展到160多人。

如今,年满八旬的赵云鹏除了在田园耕作,还参与编辑诗词学会的会刊,有时还给县老年大学学员上诗词课,为繁荣奉节的诗词文化默默奉献力量。

奉节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内也建起了诗词学会,每年举办诗词朗诵会,上至九旬老人,下至六岁孩童都在读诗、品诗、写诗。

大江奔流,青山依旧,奉节新城亦有诗。

诗橙——诗与脐橙的共生美学

2024年12月18日,一场盛大的直播带货活动在奉节举行,应重庆市商务委员会邀请,“与辉同行”头部主播董宇辉再次来渝开播,为奉节脐橙“代言”。

现场的“火爆”程度远超想象,原本为4个小时直播准备的20万单现货和10万单预售,2个小时便被迅速销售一空,不得已,董宇辉只得提前2个小时下播。

根据第三方统计,此次直播共吸引1100万人次在线收看,销售脐橙57万单、150万公斤,销售额约1700万元。

奉节脐橙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受到如此青睐?

奉节有悠久的柑橘种植历史,并由此衍生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代,奉节就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柑橘。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蜀汉江陵”就包括现在的奉节一带。《汉书·地理志》中亦有记载:“鱼复,江关,都尉治。有橘官。”为管理柑橘的生产经营,专门设置官职,可见当时的朝廷对鱼复县(今奉节)柑橘种植的重视。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寓居奉节。后来,在时任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下,杜甫购得瀼西(今梅溪河西岸,草堂镇内)40亩果园,成为一名“果园园长”,果园中栽种最多的便是柑橘树。

杜甫所作诗中,吟诵柑橘的诗就有20多首,“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青虫悬就日,朱果落封泥”,从这些诗句中不难看出,柑橘不仅是他的生活之资,还是他的精神寄托,甚至在他离开奉节之时,还写到“具舟将出峡,巡圃念携锄”。

这是“诗”与“橙”最直接的对话。

时间来到1953年,奉节县从四川省园艺试验站(江津)引入一批脐橙苗试种,经过近20年的选育,终于在1972年选育出适合在奉节大面积种植的脐橙“奉园72-1”,这棵树曾“养活三十万人”,现如今又“致富三十万人”。

作为“奉上好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明星产品,奉节脐橙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认证。

“目前,奉节脐橙的种植面积稳定在37.5万亩,年产量50.7万吨,年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为381.7亿元。”奉节县脐橙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黄鸣笛说。

王洪均是土生土长的草堂镇欧营村人,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山坡上栽种脐橙,如今更是在欧营村流转了近500亩地办起了脐橙园,农历新年前,所有脐橙便被销售一空。

肖健是安坪镇三沱村的创业青年,他的团队创新性搞起脐橙深加工,通过“文创+”推出“醉白帝”系列脐橙果酒,颇具诗情画意的品牌包装,让这款果酒迅速走红市场。

“地理好、品种好,更要种植管理好、销售好。”草堂镇党委书记文晓林说,我们大力发展智慧果园,实现生产、管理、加工、销售全链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果农种植水平。

新年伊始,朱衣河畔的新兴产业集聚区热火朝天,河畔南岸,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奉节脐橙全产业链在建项目施工现场,30余台桩基设备正开足马力打桩筑基。

这是奉节县延长脐橙产业链的又一大手笔:探索“大果分级、中果加工、小果入药”发展模式,围绕脐橙进行系列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汇源项目规划建设水果加工基地、果蔬生鲜交易中心和智慧冷库三大板块。

从“诗”与“橙”融合到现代农业发展,奉节脐橙产业在二者的碰撞中,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正如长江水奔流至夔门拐弯处,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与重构。

诗魂——千年传承的血脉诗篇

长江在白帝城打了个急转弯,把两千多年的历史甩成一片漩涡。白帝城的托孤堂内,至今还残留着刘备的眼泪,回响着诸葛亮的誓言。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故事之一。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为报孙权袭荆州、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次年兵败猇亭,退守白帝城,一病不起。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诸葛亮自成都赶到白帝城,那一天,永安宫的漏刻声比长江水还急。刘备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上的藻井——那些彩绘祥云突然裂成蜀汉破碎的版图。他把诸葛亮叫到床边,攥着诸葛亮的手,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一边哭一边叩首,同时说出了那句流芳百世的誓言:“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在将家事国事尽皆托付之后,刘备撒手人寰。此时正值蜀汉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义无反顾地接过那随时会支离破碎的蜀汉,稳稳扛在肩上。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于北伐途中身死五丈原,他用余生践行了所有的托付与承诺,在历史上树立了一座至今无人超越的智慧与忠诚的丰碑。

奉节之名,由诸葛亮的事迹而来。奉节人在千百年来对诸葛武侯的钦慕中,亦将这种智慧和坚韧、忠贞和大义融进血液和灵魂。

2003年的夏天,三峡库区135米水位线像把铡刀悬在奉节老城头顶。

当挖掘机还在不知疲倦地啃噬奉节老城的建筑时,原奉节县文化局副局长赵贵林则拖着尼龙口袋在瓦砾中间仔细搜寻着什么。

奉节是三峡库区的全淹县城。已经退休的赵贵林看到县城中大东门民居很有历史价值,为给三峡留下文化记忆,在县里的支持下,他计划把一些古老建筑和遗失在民间的文物进行搬迁,并自建一座博物馆。

在老城拆迁中,赵贵林走街串巷,在废墟中收集一切能反映历史的东西,雕花木窗、家具、电器、老照片……在老城即将被淹没的情况下,他把一切即将逝去的东西都当成“宝贝”。

因为缺资金,他卖掉了原本打算用来养老的一套房,换取资金收购民间文物,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都是些破烂,还花钱买”。

“这些都是奉节的记忆,值得用一生去坚守。”赵贵林说。

2004年5月12日,博物馆终于开馆。因奉节有诗城美誉,赵贵林将其命名为“诗城博物馆”。

有人问,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是真迹吗?赵贵林总是笑着说:“真迹在奉节人骨头里刻着呢!”

为了继承和发扬奉节的“魂”,奉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不断挖掘其中的“奉公守节”元素。

打造“奉公守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展厅、出品以南宋政治家王十朋为主角的创意短片《给水》、打造“红岩先锋·奉公守节”基层党建矩阵……

而奉节的“魂”,更多的是在奉节人的“日用而不觉”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是岁月的咏唱;“步云街,几百道坎,一步一坎向上攀”,那是生活的写照;“瞿塘峡,万丈狂澜,一桨一帆踏浪行”,那是志的高歌。

江水带得走砖瓦,带不走刻在基因里的诗行。当明月映在江面,1800多年前的托孤灯火、20多年前的拆迁马灯、现在的滨江霓虹,在波浪中共振出同一段密码——那是奉节人用汗水书写,用信念校准,在爬坡上坎中传承的血脉诗篇。

编辑:周莉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