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穿针”“三新”织锦
——重庆市沙坪坝区党建引领“三新”组织高质量发展路径探寻
作者:胡晨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23 08:04:002025年3月5日,春寒未消的午后,“红岩骑手”周云川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学府社区的楼宇间穿行送餐。当他行至陈西路99号时,像往常一样敲响了独居老人刘大爷的家门。
“小周,我家的旧燃气灶出毛病了,新买了一个却不会安装,你能帮忙联系一下网格员,让他们来看看吗?”闻言,周云川立即通过“渝快办”小程序上报了这一情况。
两小时后,社区网格员带着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在金属工具碰撞的清脆声响中,蓝色火苗“噗”地跃起,燃气灶安装完成。
这般令人动容的鲜活场景,在沙坪坝区早已成为寻常风景。这座浸润着红岩精神的“老城”,正以党建为“针”,穿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三新”组织,绣出基层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党建联“新”
2025年3月6日清晨,沙坪坝区沙坪坝街道建筑巷暖“新”驿站内,周云川坐在一群新人骑手间,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点、滑动,耐心地为大家展示附近暖“新”驿站、暖“新”商家的查询方法。
这个穿梭于市井巷陌的外卖骑手,还有另一重身份——陈家桥街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党支部书记。
时针拨回到一年前,彼时的周云川还是一名党员组织关系“悬空”的流动党员。
2017年,从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他的党员组织关系便从学校转接到了重庆市合川区龙市镇,本人却留在沙坪坝区就业。
热心肠的他,在忙碌的送餐之余,常到学府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2024年7月,一次闲谈时,学府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龙娇得知,这位乐于助人的骑手竟是一名“隐形党员”,欣喜之余,赶紧助其“归队”。
周云川的“归巢”故事,在沙坪坝区“三新”组织中并非个例。
近年来,沙坪坝区坚持对全区“两企三新”组织开展常态化摸排,分类建立起职工队伍、法定代表人等6项台账,摸清了组织内党员的基本情况;社区网格员深入楼栋开展地毯式摸排,实现党组织与流动党员间的“双向奔赴”。截至目前,仅在新就业群体中,沙坪坝区就摸排出290余名流动党员。
流动党员“归巢”只是起点,抓好党员教育培训才是关键。如何确保党员学习不掉队?
沙坪坝区把党课搬到“云端”,将微信群化作流动课堂,茶余饭后、工作间隙,党员们随时随地都能“充电蓄能”。
“党建引领‘三新’发展,就像放风筝,既要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又要牵牢‘思想线’。”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区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李聪形象比喻道。
松弛有度的治理智慧,催生出令人振奋的“化学反应”。沙坪坝区“三新”组织中,优秀个体、团队、公司不断涌现:外卖骑手黎杰袁被评为“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续3年荣登重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100强榜单的榜首,重庆市沙坪坝区覃家岗街道商会等多家商会获评全国“四好”商会……
从个体“归巢”到群体共振,党建引领下,沙坪坝区“三新”组织正凝聚起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服务贴“新”
2025年3月4日,外卖骑手龚希松来到重庆融汇温泉城B区送餐,小区保安看见他胸前的“红岩骑手”标识,立即打开门禁放行。这般丝滑的通行体验,对于一年前的龚希松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四年外卖生涯,日均50余单的送单量,让龚希松成为沙坪坝区大街小巷里争分夺秒的“闪电侠”。
“山城”夏日,热浪滚滚,宛如蒸笼。
2024年7月的一天,龚希松接到一个订单——将共计12瓶、6公斤的矿泉水送到温泉城B区1幢,这是让他心力交瘁的一单。
从摩托车停车点到客户家中,需要先爬上近300米的梯坎抵达小区东北门,再在步道上疾跑近1000米。烈日炙烤下,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再快点!
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当他终于将水送到客户手中时,才发现另一个订单早已超时。
“要是有一天,能直接骑车到住户楼下就好了。”龚希松想。
2024年5月,在沙坪坝区委社工部的推动下,龚希松和同行们的愿望得以实现。令他更为惊喜的是,更多暖心举措正接踵而至。
为解决新就业群体“休息难”“就餐难”等问题,近年来,沙坪坝区打造了可以充电喝水、休憩歇脚的暖“新”驿站200余个,经济实惠、菜品丰富的暖“新”食堂30余个……一项项举措落地,变成了新就业群体抬头可见、触手可及的幸福感。
而这份贴心,不仅限于服务新就业群体,也深深渗透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肌理。
作为沙坪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专职非公党建指导员,颜如玉的工作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协同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召开物业矛盾化解联席会议,准备招商引资企业办理注册地所需的工商手续资料,都是她的日常工作。
翻开厚厚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政策要点、企业诉求和工作成效:2023年,联合重庆大学、金融街重庆裕隆实业有限公司举办第十届“重庆大学建造季”学生建造竞赛活动;2024年,走访物业企业、项目36个……
“对新经济组织而言,我们既是政策解读员,又是发展参谋助手。”颜如玉说。
“当好新社会组织的‘后勤专员’,同样是我们的必修课。”李聪告诉记者,“政策法规‘服务包’精准投送、人才库动态更新、资源池持续扩容,我们就像一个‘成长供给站’,不断为扎根当地的新社会组织输送‘养分’。”
赋能用“新”
2023年高考首日,凌晨5点左右,“雷锋的士”司机徐伟家已经亮起灯光。这是他第15年参加爱心送考志愿服务活动。“先给考生煮上鸡蛋,再准备一些文具、晕车药。”多年坚守,徐伟乐在其中。
2024年11月15日,快递员张泽在配送快递途中,经过沙坪坝区杨梨路160号居民楼时,习惯性地按了两下喇叭。很快,高龄独居老人姜婆婆推开窗户,探出头来,两人挥手致意、互道平安后,张泽继续驾车前行。
2024年12月2日,龚希松在“建筑巷网格群”微信群里发送一则消息:“建筑巷10号2单元路口有乱堆放的杂物,过路行人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隐患。”社区网格员立即响应并前往现场整改,隐患被及时消除。
……
这些散落在城市褶皱里的温暖图景,正是沙坪坝区将“流动力量”转化为“治理增量”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沙坪坝区招募并聘用700余名新就业群体为“红岩骑手”,他们走街串巷,片区熟、人头清,化身“移动探头”,发现安全隐患“随手拍”、遇到群众困难“搭把手”,成为城市治理的得力助手。
奔跑在路上的新就业群体恰似春日的蒲公英,将善治的种子播撒在巴渝大地,扎根于沙坪坝区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同样心怀热忱。
赛力斯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近3年累计捐款捐物2600余万元;重庆兴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等行动,累计捐赠财物超2000万元……
如果说新经济组织侧重以物质支持筑牢民生基石,那么新社会组织则重视以人文关怀织密温暖网络。
重庆市沙坪坝区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注于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既为困境儿童拂去心理阴霾,又给空巢老人送去精神慰藉;重庆市沙坪坝区慧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坚守二十余载春秋,用超过10万小时的专业服务,全力构建残障群体融入社会的桥梁……
党建引领下,沙坪坝区“三新”组织持续反哺区域发展,城市的经纬线上,无数细密的“针脚”,正合力编织起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锦绣画卷。
编辑:胡晨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