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以内容创新为农村党员教育赋能增效
作者:杜俊华 李佳浔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23 08:09:00中共重庆市委机关刊物《当代党员》2025年第6期刊发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俊华,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佳浔的研究文章《以内容创新为农村党员教育赋能增效》,文章从三方面着手,探讨了加强新时代重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创新的实践路径。全文如下: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新时代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创新,能够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近期印发的《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也为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指导。本文拟联系重庆实际,从三个方面探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创新路径。
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特色农业。学习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有助于农村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于农村党员干部而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首要任务。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全市农村党员干部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刻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战略意义,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要立足山地特色,充分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创制短视频、微党课等作品,不断增强理论宣传实效,以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对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广泛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切实将党的各项政策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实际成效。
抓实调查研究,厚植群众根基。重庆地形地貌复杂,农村党员干部在推进工作时,更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力行求真务实之举。全市农村党员干部要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田间问诊”“院坝听音”作为必修课、常修课,主动走到田间地头、百姓身边,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当地。要主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中的特色产业基地,以“解剖麻雀”的韧劲深挖重庆农业农村发展的底层逻辑。要创新党员“调研+服务”的形式,通过蹲点调研、结对帮扶等方式,建立及时发现、有效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要注重在巴渝乡土中锤炼务实作风,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叩开民心,让制定的政策多些泥土味、烟火气。
强化实战技能,提高服务能力。《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就农村党员培训作出规划,提出“注重实战技能培训”。重庆地域特色鲜明,乡村产业形态多样。在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实战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立足重庆山地农业特征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需求,着力构建具有地域适配性的培训体系。针对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等地形,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与生产场景深度融合,依托数字化平台,促进传统耕种模式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要围绕柑橘、花椒等重庆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需求,创新开发覆盖种产销全链条的技能培训课程,重点培育农村党员干部在网络直播销售、社区团购运营等方面的实操能力,培养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擅长数字营销的复合型骨干,不断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助推其在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杜俊华系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佳浔系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胡晨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