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范仲淹:儒者风骨与济世之道的千年回响

作者:倪磊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25 11:03:14

之前读《宋史》的时候一直想不明白一件事情:为什么把范仲淹称为两宋三百年第一人?而不是文天祥、王安石、岳飞这些有旷世奇功之人。

看文采,虽然有岳阳楼记一篇,但“唐宋八大家”中却没有他的位置。论政绩,范仲淹虽主持过庆历新政,但也只是北宋王朝改革史上的昙花一现,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与同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相比逊色许多。

但这样一个资质平平,没有任何突出点的人,为何能超过同时期的翘楚,被后人誉为“两宋三百年第一人”?

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德、范文正公有德,范仲淹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朱家,化名朱说。朱家家境富裕,两个朱姓兄弟花钱大手大脚,范仲淹劝告他们要节俭。朱氏兄弟嘲讽道:“我等自用我朱家钱财,与你何干?”范仲淹回家忙问母亲,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便孤身一人离开了朱家,去往附近的寺庙苦心读书。

他每天煮一小锅粥,等粥凉以后分成四份,以此充饥。有个同窗好友实在看不下去,每餐都让家人多备一份送与范仲淹,半个月后好友来看,所送吃食原封未动,上面已蒙了一层灰尘,好友不解,莫是饭菜不合口味?范仲淹只是语重心长地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范仲淹德行的体现。

范仲淹一生奔波至各地供职,长期居无定所。他到了晚年,其宗族子弟劝他也在洛阳置地修园,作为退休后的“养老居所”。范仲淹坚决反对,言辞厉声道:“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一个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置之度外,何况居住的地方呢?先生所担心的不是退闲后有没有地方住,而是国事繁忙退不下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生不光说到了,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

时光倒流,我看到破庙青灯古佛下,一位清瘦少年布衣褴褛,正在秉烛夜读;我看到西夏边疆的北宋军营里,一位羸弱的男人正和士兵们一起啃着馒头,睡在四面透风的茅草屋中;我看到东京汴梁的庭院中,一位两鬓斑白的暮年老人正在交代身后之事,他告诫儿子,一定要仁德,兼爱天下苍生。


编辑:熊燕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