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手记|④绵延半个多世纪的思念
作者:徐焱 刘露 王柏林 罗欣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25 19:42:46西藏的春天总在冰雪消融处悄悄生长。三月的风裹挟着寒意掠过藏东高原,新抽的杨树芽在料峭中瑟缩,侧柏的针叶却已将青翠扎进每一寸冻土。
洛隆烈士陵园内,第八排第5号是潼南籍烈士蒋必清的墓碑。蒋华英的眼中蓄着泪水,指尖悬在“蒋必清”三个金色大字前微微发颤,像是将要触碰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
1969年的夏末,20岁的战士蒋必清将鲜血融入雪域高原的土地,不久后其女儿蒋华英在潼南家乡出生。命运的纺车将两段生命纺成了分叉的线,父女俩的时空被彻底分割,蒋必清给女儿留下的是烈士证明信上那泛黄的折痕,甚至没能留下一张照片作为念想。
蒋华英对父亲的清晰认识只有一个名字,其他都来自奶奶的描述——“他长得瘦瘦的,瓜子脸,有文化,写得一手好字,生产队里哪家要写信,都找他帮忙……”这些碎片在蒋华英心里反复酝酿,凑成了思念的底稿,却无法拼出父亲的模样。
蒋华英说,她时常会在梦里梦见父亲,是一个模糊的身形,每当想近一些看看父亲的面庞,梦就会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脸侧的一片冰凉。
去年11月,通过“为49位重庆籍烈士寻亲”活动得知父亲的安葬地点后,祭扫的念头便在蒋华英心头扎了根,她曾预想着,见到父亲的墓碑,要先和丈夫一起给父亲磕三个头。然而第一个头磕下,蒋华英就已经泣不成声,56年积聚的情感倾泻而出,呜咽声从地面传来。
大理石质地的墓碑触感冰凉,蒋华英起身双手扶在墓碑上,透过冰凉的墓碑感触那已无法触及的父亲的温暖。墓碑带来的触感似乎比那张泛黄的烈士证更真切,蒋华英轻轻抚摸,这个动作她重复了不知多少年——在卷边的烈士证明信上,在梦里靠近父亲时,在无数个没有父亲的清明里。此刻,多年的思念化作一句最朴素的话语:“五十多年,终于见到你了。”
千言万语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蒋华英跪坐在原地,望着墓碑抽泣。丈夫廖辉云拿出从家里带来的贡品摆在墓碑前,有家乡的白酒、黄桃罐头,还有家里做的腊肉香肠以及水果小吃,每一样都带着家乡的印记,他们想让父亲时隔56年再尝尝家乡的味道。
“爸,潼南的黄桃罐头您尝尝。”蒋华英跪起身子,将拉开的罐头小心摆正,琥珀色糖浆在铁罐里晃出涟漪,映着被泪水打湿的面庞。丈夫廖辉云在一旁把香肠往供台里侧挪了挪:“这是今年过年时家里做的,女婿给您敬杯酒。”山风吹动花圈上的挽联,上面“五十六年未曾谋面”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晃眼。
许是半个多世纪的沉淀让思念变得浓郁而醇厚,没有响彻陵园的哭喊,只有低声断断续续的述说,像小女孩给爸爸分享心里话,话语间还带着一份欣慰和开心。“我以为我会永远见不到你,我终于见到你了,感谢退役军人事务局。”蒋华英对着墓碑絮语,声音像高原稀薄的空气般发颤。“婆婆走了,我跟着幺爸长大,幺爸身体不好,他没法来看你,你外孙因为工作这次没来看你,我们下次会带他一起来……”
来洛隆祭扫前,蒋华英曾在昌都军分区军史馆看到了印有父亲信息的烈士花名册,在那泛黄的纸页里,记录着父亲最后的足迹。而今天跪坐在墓碑前,蒋华英的思念有了清晰的寄托,五十六载光阴过去,她终于迎来了这场迟到的团圆。
在海拔3743米的洛隆烈士陵园,我们目睹了时间最温柔的丈量——从襁褓到暮年的距离,原来只需一块黑底金字的石碑。当蒋华英把打开盖的黄桃罐头推向蒋必清烈士的墓碑时,五十六年光阴忽然有了具体的形状:那是女儿跨越时空递给父亲的一块糖。
编辑:徐焱 刘露 王柏林 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