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让年轻干部变“水土不服”为“如鱼得水”

作者:吴时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3-27 20:18:14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年轻干部是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但现实中,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现象却屡见不鲜。有的年轻干部与村民交流时,存在语言障碍,不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念不好“地头经”,导致“话难接、情难通”。有的年轻干部心理落差较大,对基层工作的艰苦性认识不足,面对复杂的农村事务,要么生搬硬套政策,要么束手无策,容易产生挫败感。还有的年轻干部倾向做易出成绩的“刷墙修路”项目,热衷于把表格做好看、把数据整漂亮,对破解土地流转矛盾、空心化治理等痼疾“敬谢不敏”。这些表现不仅影响了年轻干部个人成长,也不利于基层农村工作的有效开展。

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看似是个人能力问题,实则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合型难题。比如,教育培训存在“供需错配”,开展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培训时,关于调解邻里纠纷、动员群众参与、对接乡土资源等农村工作“硬功夫”的课程设置较少,以致年轻干部“本领恐慌”又比如,考核导向催生“短期思维”,有的地方考核年轻干部“重显绩、轻潜绩”,注重短期成效,导致部分年轻干部急于求成,不愿去触碰制约乡村振兴的深层次问题。还比如,保障机制缺乏“温度支撑”,部分偏远乡村不仅生活条件艰苦,交通补贴、心理健康服务等配套措施也落实不到位,进一步加剧了年轻干部“身驻心不驻”现象。

变“水土不服”为“如鱼得水”,需从重塑能力、健全制度、优化环境等多方面共同发力,让年轻干部真正“向下扎根”。在重塑能力方面,要深化专业培训,围绕基层治理、应急处突、农村金融等重点领域,开展案例教学和模拟推演,淬炼年轻干部的实战本领;要探索建立“双导师制”,为年轻干部配备一名乡镇班子成员作为“政治导师”,一名村支书担任“实践导师”,通过“田间课堂”传授方言交流、矛盾调解等实用技能。在健全制度方面,要摒弃“唯台账论”,探索设立“潜绩档案”,增加群众满意度在考核中的权重,考准实绩;要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针对年轻干部在创新探索中的失误,经组织认定后可免责,以组织有为促年轻干部敢为。在优化环境方面,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改善乡村办公和居住条件,严格落实好带薪休假、评优评先、职级晋升等制度,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提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建立“心理护航”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帮助年轻干部调整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委组织部)


编辑:杨士达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