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智库|竖屏时代的微短剧:特点、现实挑战与发展策略

作者:刘芳 冉佳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党课参考》发布时间:2025-04-01 09:59:47

【导读】

●新时代,微短剧以自身独特的竖屏叙事特点吸引观众,同时采用评论互动和弹幕互动双重互动方式与观众加深情感交流。微短剧制作方有时会根据观众的反馈对后续剧情进行调整,让观众参与剧情创作,这有效增强了观众的剧情参与感,增加了观众与作品间的黏性,有效推动了微短剧在网络视听行业的迅猛发展。

●要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就要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加强行业综合治理、重视价值观引导、强化观众风险感知能力,推动微短剧引领新时代新风尚,成为雅俗共赏的优质文化产品。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新型“解压神器”迅速走红。DataEye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同比增长34.9%,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网络视听行业迎来微短剧热潮。2020年12月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将微短剧定义为单集时长10分钟以内的网络影视剧。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我们要积极寻找突破路径,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

微短剧的特点

新时代,微短剧以自身独特的竖屏叙事特点吸引观众,同时采用评论互动和弹幕互动双重互动方式与观众加深情感交流。微短剧制作方有时会根据观众的反馈对后续剧情进行调整,让观众参与剧情创作,这有效增强了观众的剧情参与感,增加了观众与作品间的黏性,有效推动了微短剧在网络视听行业的迅猛发展。

(一)数字传播特点:个体初次接触

数字时代,大数据使很多人成为微短剧的潜在受众,很多观众被微短剧“短、平、快”的特点以及剧情内容所吸引。观众在初次观看某一方面内容后,大数据后续会再次向其进行个性化推送,将内容与观众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以此强化观众的选择性心理。

同时,平台会根据观众的信息浏览偏好划分出特定人群,如家庭伦理、甜宠等类型的微短剧爱好者,为其推送相关内容以满足各类需求。因此,即使一些观众并未关注微短剧博主,只是偶尔甚至不曾对微短剧有点赞、评论等行为,也会因浏览时留下的痕迹被平台算法掌握,微短剧会借助这些算法进行大数据推送,从而扩大其传播影响力。

(二)竖屏叙事特点:个体“上瘾式”观看

时间压缩和空间折叠是微短剧叙事嬗变的两个维度,越来越多的观众被微短剧独特的竖屏叙事特点吸引并进行“上瘾式”观看。微短剧制作方为适应观众竖屏观看的习惯和碎片化时间观看的特点,用时间压缩推进叙事节奏,用空间折叠聚焦叙事维度,使微短剧拥有独特的叙事特点,包括形象叙事特点、空间叙事特点、情感叙事特点等。

1.形象叙事特点。微短剧从横屏调整到竖屏,不仅仅是改变了呈现形式,更是增强了观众对于人物行为、语言的情绪感应度。手机的易携带性以及握持手机的习惯动作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竖屏观看,微短剧为适应这种观看习惯,将播放画面调整为竖屏比例,因此缩小了剧情发展的物理空间。微短剧的画幅被调整后,人物的形象叙事被放大,人物形象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导致观众目光聚焦在单个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上,从而更关注演员的表情变化和动作走向。这样的特点能有效刺激观众进行“上瘾性”消费观看。

2.空间叙事特点。微短剧单集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短剧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观众,就要简化剧情,将人物之间的冲突点和反转剧情的“爽点”直观地呈现出来。为此,微短剧尽可能将叙事范围缩小至故事核心人物,将剧情发展聚焦在核心人物的形象描写和人物间的互动交往上,简化人物关系,略去或概念化描述边缘情节。紧凑的叙事节奏、堆叠的冲击力画面,有效丰富了微短剧的剧情层次。物理空间作为故事背景信息的铺垫载体,在微短剧中因时间压缩而被弱化,被抽象化为场景符号。虽然概念化的物理空间难以详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情感的变化,也难以解释剧情反转的深层原因,但能在紧凑的叙事节奏下保证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提高剧情的内在吸引力。

3.情感叙事特点。微短剧以“爽文”的方式呈现观众的现实生活,能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微短剧通过广泛抓取并杂糅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元素,将“逆袭”等元素在剧情中紧凑呈现,制造出关于家庭、恋爱、工作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让观众代入角色,使其获得短暂逃离现实的替代性满足。例如,以“爽剧”职场人员的身份吐槽工作,微短剧成为“打工人”的互联网“嘴替”……通过设计“爽感”情节,微短剧以不拖沓且引人入胜的剧情,让观众获得直接且即时的情感慰藉。

(三)互动体验特点:个体参与创作

微短剧具有较强的互动功能。在微短剧的弹幕区和评论区,观众能够深入交流、讨论剧情,激发与微短剧的情感共鸣。部分微短剧制作方甚至会邀请观众参与剧情创作。比如,请观众参与设定剧情主题、剧情人物;在评论区提问或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发起投票活动,询问观众希望在下一集看到哪个角色、期待哪些剧情等。微短剧制作方会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剧情走向,让观众真正参与微短剧的创作,激发其参与感和满足感。

部分观众从初次接触到主动关注并参与互动式讨论,再到相关社交群体内部进行分享交流,逐渐实现了从微短剧的观众到“粉丝”的身份转换。同时,“粉丝”会围绕自己在观看微短剧过程中产生的丰富想法进行二次创作,产出各类衍生作品,帮助微短剧扩大传播范围。

微短剧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微短剧虽然依靠自身独特的创作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发展势头强劲,但现阶段也面临着一定的现实挑战,比如,微短剧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作品版权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观众价值观需要积极引导以及观众风险感知能力有待提升。

(一)微短剧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微短剧要实现精品化发展,就要提升质量和文化内涵,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目前,微短剧的发展处于由“短”到“精”的过渡阶段。由于“短、平、快”的叙事策略并不注重挖掘深层意义,一味追求满足观众浅层的“爽感”情绪,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微短剧同质化发展。有的微短剧制作方为在短时间内得到利益回报,多部作品套用千篇一律的“爽文”模板,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价值内涵,导致内容制作粗糙、剧情走向“无脑化”;有的制作方为节约成本和时间,反复使用同一封闭场景,甚至布局搭建的物理空间都有极高相似性,不追求作品的文化深度和艺术气息。同时,随着微短剧市场日渐火热,部分制作方投机性追求“流量”红利,大量、快速产出宣扬不良婚恋观、拜金主义等内容低俗的作品,严重扰乱了微短剧市场。

(二)作品版权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网络视听行业对微短剧作品版权监管存在一定空缺,导致内容高度相似的作品不断流入市场。微短剧的侵权现象主要表现为作品被盗用、篡改,部分作品在网络上出现盗版链接,观众在其他平台能免费观看全集内容。同时,相关部门对作品质量没有及时确定统一标准,行业的管理制度未能及时更新,既导致部分制作方无所顾忌地盗用、抄袭他人作品,破坏了市场秩序,又影响了其他制作方的创作积极性,阻碍了微短剧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创侵权主要表现为未经授权使用原作品内容、超出合理使用范围、用于商业目的或歪曲篡改原作品等行为。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12426版权监测中心对1300万件原创短视频及影视综艺等作品的二次创作短视频进行监测,累计监测到300万个侵权账号,成功通知删除1478.60万条二创侵权及416.31万条原创侵权短视频。部分观众因喜爱某部微短剧,便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这样虽然能够帮助微短剧扩大传播范围,但由于版权意识薄弱,观众在二创过程中过度加入自己的独创性表达,可能会破坏原作品的完整性甚至歪曲原作品本意,进而损坏原作者声誉。

(三)观众价值观需要积极引导

目前,微短剧的价值内核和网络空间的互动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对观众的价值观造成了潜在的影响。微短剧的“爽感”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但一味地堆积“爽点”,让观众长期痴迷于虚拟情境,可能会导致其对现实世界产生认知偏差。部分作品传达出的消极处世态度或反社会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和动摇观众的认知和价值观,容易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进而破坏社会的和谐秩序。

观众在网络空间进行互动时,不良价值观会影响到个体的价值观。微短剧的弹幕区和评论区让观众能够进行深入互动,在这一过程,观众不断获得网友的理解和支持,用以弥补甚至替代其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但也因为这是基于虚拟社交的情感表达,不良价值观可能通过匿名形式在网络空间进行广泛传播,导致个体做出非理性行为,破坏网络公共秩序。

(四)观众风险感知能力有待提升

从初次接触微短剧到“上瘾式”观看再到付费观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观众由于风险感知能力较弱,面临着多元陷阱。同时,平台算法一方面让观众沉溺于微短剧,另一方面又限制了观众接收信息的广度,导致部分观众陷入信息茧房。另外,微短剧市场出现的大量同质化作品没有自身的文化深度和艺术气息,既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又容易将观众的审美标准限制在同类型作品高度。

与此同时,观众的冲动消费易使自身掉进资本设置的陷阱。2024年2月,中国广告协会与秒针系统联合发布的《中国微短剧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微短剧用户付费渗透率已达41%。观众在免费观看一定集数后,需要购买作品方可连续观看。需要购买解锁的剧集一般正处于剧情的高潮处,观众极易在没有仔细了解平台收费机制的情况下冲动消费,从而掉进消费陷阱,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微短剧的高质量发展策略

要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就要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加强行业综合治理、重视价值观引导、强化观众风险感知能力,推动微短剧引领新时代新风尚,成为雅俗共赏的优质文化产品。

(一)深入挖掘作品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近几年,一些优秀微短剧为市场注入强心剂。例如,《逃出大英博物馆》从文化遗产传播视角出发,既提高了作品艺术性,又拔高了剧情立意,在讲好历史故事的同时唤起了大众对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只有将微短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剧情的艺术性表达,突破千篇一律的“爽文”模板,才能加强观众的情感认同。

观众的审美水平也是微短剧创作的关键因素,提高观众审美水平可以倒逼微短剧制作方提高作品质量。观众是微短剧内容的终端消费者,应自觉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主动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如果观众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那么就能更快更好地筛选出优质作品,迫使内容低俗、同质化严重的作品淘汰,促使微短剧制作方推出更多能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同时,微短剧产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深度挖掘作品内涵,打造精品化作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满足社会和观众的期待。

(二)加强行业综合治理

网络平台如果不能有效保障作品的原创性,那么抄袭、篡改的作品就有可能污染网络环境。网络平台应提高对原创微短剧作品版权的保护力度,规范作品版权监管的细则,对流入市场的作品加以严格审核。网络视听行业应及时优化完善网络影视作品的审核标准,设置符合微短剧实际情况的高效率审核机制,以保证微短剧的健康良性发展,净化网络视听行业生态。同时,对于需要付费观看的微短剧,要设置公开透明的收费规则,以维护观众的合法权益。

除了要优化完善关于版权保护的监管细则以外,还要引导个体增强自身版权意识。二次创作虽然能够提高作品的曝光度和浏览量,但二次创作者如果版权意识薄弱,那么就极易侵犯他人的著作权。二次创作者应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保护自己作品不被侵权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创作,要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坚守原则,不跨越“红线”,在创作过程中减少对原创作品的依赖,提升作品的独创性。若自己的原创作品被他人侵权,二次创作者也应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著作权,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重视价值观引导

微短剧制作方在与观众进行交流讨论时,要弘扬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要对虚拟空间中的互动设置清晰的边界。微短剧的社交群体内部应设立相应的制度,规范个体行为,引导“粉丝”形成理性认知,自觉抵制极端情感化行为,守住行为底线,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

微短剧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主动举报存在不良价值观导向的微短剧作品,从而降低自身被不良作品扭曲价值观的风险。观众应该合理使用监督的权利,与网络视听行业共同监督微短剧,助力微短剧提升内容质量,进而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和积极正向的社会风气。

(四)强化观众风险感知能力

微短剧观众应拓展信息接收的广度和深度,主动搜索并关注不同圈层的话题内容,自发搜索多渠道信息,走出“圈地自萌”的审美场域,用多元化的信息充实自己,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

同时,微短剧观众应提升对于消费陷阱的甄别能力,从而实现理性消费。观众对微短剧进行消费时要保留消费凭证,避免在消费时遇到收费不透明、“套娃式”收费等情况,一旦权益受损,观众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以正当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的消费权益。

(作者分别系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范维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