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清明节的雨
作者:徐龙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02 10:18:24“昨夜新雷催好雨,蔬畦麦垄最先青。”在我的故乡,每年清明节似乎总会飘起雨丝。
这一天的雨,特别轻,特别缓,特别漫长,不像初春细密的雨那么急切,而是时下时停,时紧时慢,从清晨一直延绵到黄昏。
这一天,雨的形状也和往日不尽相同。初春的雨滴像细碎的珍珠,一滴滴,一颗颗,每一行雨滴敲打出一个韵脚,如诗如歌;夏天的雨,两头带尖,连在一起,如同一条长长的线,从天上垂落人间,又大又圆又急又密,肉眼几乎看不到单独的颗粒;秋天的雨像是一层薄纱,确切地说应该像是雨幕,将整个季节包裹其间。伸手去摸,空气里到处是湿乎乎的水汽。
而清明这一天的雨,更像串串泪珠,一滴代表着思念,两滴饱含着深情。顶端却像牵系着一根无形的细丝,丝丝缕缕,落在树枝上,许久才肯滑落尘埃。在我眼中,清明节的雨,是最贴近眼泪模样的。
从我记事起,清明节这天就下雨。父亲牵着我的手,蹚过生长正盛的麦田,去给爷爷上坟。绿油油的麦子田,升腾起大片大片水汽,那是雾,有树那么高。下面是麦田,上面是蓝天和风,中间环绕着一圈如梦似幻的雾霭,人行其间,若隐若现,好像一幅水墨丹青。父亲那天特意穿了一身新衣服,一双新布鞋,我也穿了一身新衣服。雨水打湿了衣服,泥土沾满了整个鞋子。等从田里出来时,我和父亲便坐在大路上,抠鞋子上的泥巴。泥巴亲昵地将整个鞋子包裹住,褪下来,如同一个椭圆的小船。细雨如洗,我和父亲沐浴在雨中,一点也感觉不到凉。
我去外地读书时,父亲却离世了。他没有和爷爷埋在一起,而是另起了一座新坟,就葬在我家地里,以前曾经种瓜种豆的那块地。每年清明节,我都不远万里,赶回故乡。临行前,我会把平时最好的衣服穿上,新鞋子也穿上。每次回来后,身上又全都是泥,鞋子上也是泥。妻子便劝道:“老家尽是泥路,再加上下雨,想想都知道下地肯定沾满一身泥水。你就穿平常的衣服、鞋子去就行。”听了她的话,我只是笑笑,她不会懂。我哪里是去下地劳作?我分明是去探望分别很久的亲人。倘若父亲见我衣衫褴褛,一定会忧心我的生活不如意;如果我一身新衣,光彩照人地站在他跟前,他必然会笑得合不拢嘴。
父亲希望我多读书,有学问,日后能有出息。记得他曾教过我很多诗词,岁月悠悠,他老人家教给我的诗文大多都已忘记。唯有一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小诗深深留在我的内心深处。每逢清明节,在雨雾迷蒙中,看着麦苗摇曳,柏树青葱,我的脑海便会浮现出一幅乡村美景:不远处,桃花灼灼,亭台错落,稀稀落落的屋舍前,几位慈祥可亲的老人坐在院子里,洗衣、聊天、喝茶、弄孙……这一切,透着神秘、幽静,又满是亲切。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许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