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崇伟专栏|珠海旅居手记
作者:施崇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02 11:14:19晨雾里的情侣路泛着银光,我站在酒店的落地窗前,望着海天相接处若隐若现的港珠澳大桥。这是2025年的初春,我带着旅居生活的行囊,从重庆出发,一路经钦州、湛江,沿着祖国的海岸一路向东,来到美丽的珠海。行李箱里,装着我对珠海褪色的旧梦与崭新的期待。
一
珠海的行程,起点是阳江海陵岛。上了阳江小陈的顺风车,沿着西部沿海高速向东。珠江三角洲的水网在窗外徐徐铺展:一方方海鲜养殖塘泛着银鳞,西江支流如青绸蜿蜒,镇海湾大桥的斜拉索在正午阳光下绷成琴弦。午后在上川服务区小憩时,我给多年前同游上下川岛的老友发去定位。老友秒回:“当年咱在岛上啃的烤马鲛鱼,可比服务区快餐香!”老张感慨道:“十八年了,时间都去哪儿了?”我陷入沉默,车轮已碾过崖门大桥的斑驳锈迹。经斗门入珠海界,明珠路口的指示牌掠过眼帘时,夕阳正将情侣路染成金红色——这座城,终究是来了。
入住情侣路旁的酒店,推窗即有一道长虹从远处伸来——港珠澳大桥,磁石一般吸引我。乘公交沿海岸线缓行,伶仃洋的咸风灌满车厢。大桥人工岛如巨舰泊于碧波,我们换乘观光专线驶上桥面,车轮与钢索共振轰鸣,远处货轮化作白痕划过海平线,我想起读书时教室里的地球仪——当年手指从重庆滑向南海的那条虚线,如今竟成了脚下真实的路。
二
第二天晨起,搭乘公交向北穿城。古村老巷的骑楼夹道相迎,唐家湾的晨雾里藏着的半部岭南近代史够我慢慢解读。站在唐绍仪故居斑驳的砖墙下,看爬山虎在樟树上织出新绿从闭门的高墙伸出。开放的同乐园真正成为市民的休闲之地,我和操白话的当地人一道,看修缮一新的琉璃瓦折射着旧时风华。
新的一天,我们再来到圆明新园,北国皇苑的轮廓在湖面倒映出耻辱与辉煌的双重波纹。两位退休教师模样的老人坐在临水回廊嗑瓜子。“我们从宜昌来珠海带孙子,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我们就来这个公园,等着孩子放学后再去接他回家。”天伦之乐,像他们笑谈间抖落的瓜子壳。我忽然明白,所谓旅居不是逃离生活,而是在别处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三
最繁忙的是与野狸岛、日月贝、爱情邮局相约的那一天。
走过海燕桥,沿途木棉与火焰树交织成红色长廊,信步就到了野狸岛——在珠海所拥有的上百海岛中,这是离城最近的小岛。向山而上,梯级平缓,空气清新,登高眺望,城市、大海,扑面而来。从另一侧下山,两个洁白的贝壳翕开在蓝天之下,这便是珠海地标建筑——日月贝。
日月贝建筑为珠海大剧院,为全球唯一的海岛歌剧。建筑造型是两个贝壳。一大一小,代表太阳和月亮。两贝内部为珍珠造型,意为“珠生于贝,贝生于海”,暗合“珠海”二字。
喝过了咖啡,吃过了卤鹅饭,过新月桥,转珠海博物馆。珠海博物馆的全息投影里,疍家渔船正穿越时空驶向深中通道,玻璃幕墙外的现实海面上,货轮鸣笛应和着这段跨越千年的对话。珠海前世,得天独厚于这片大海,凤凰涅槃于改革开放,成为最早的四个特区之一,如今因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而成为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将再展宏图。
一处“没有一个时辰不想念”的标语前,穿校服的少女正踮脚取阅《海错图笔记》。我在留言墙上发现一张泛黄的便签:“在珠海第十一年,终于学会像潮汐般生活——进退自如,始终向着光。”这或许就是旅居的真谛:既要有出发的勇气,也要有停驻的智慧。
离开时,我把节奏放慢,当车子拐出情侣路最后一个弯道,我忽然看清这座城的本质:它像港珠澳大桥的索塔般,既锚定着历史的滩涂,又牵引着未来的长浪。而我们这些候鸟般的旅居者,不过是掠过其间的风,带走几粒海盐,留下几行足迹。
这大概就是理想的旅居生活:带着故事而来,载着记忆而去,让每个途经的城市都成为生命之书的注脚。
编辑:王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