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安专栏|独领风骚之清明赏析: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作者:郝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04 08:08:44一
由一气而分阴阳,由阴阳而分四时;由四时而分八节,最后由八节延展为二十四节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星霜荏苒。于是,无论男女老少、荣华清贫,每个国人心目中,都有一部完好齐备的二十四节气。
母乳般的二十四节气,终而复始,循环不涸。每个节气都有其别样的特质和功用。但若问哪个名望最高、人气最旺,答案当属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清明。
自然往复,或夕或朝。当太阳从春分点0度再出发,十五日后前进到第一站,驻足黄经15度“燕子来时、梨花落后”的清明,就喻示着天道和生命的又一轮回开始了。
有古籍岁时百问释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毋庸置疑,这是一年凡二十四节气当中,覆盖人群最多、涉及范围最大、社会参与度最广的一个顶流节气。
何哉?其实,二十四节气排行老五,春天的第五位使者,即告诉我们天况、气象、物候的节气清明,原本行合趋同,极为普通。其本义为,山水同在,日月同光;吐故纳新,天清地明。但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这个唯一用形容词命名的自然节气,后来越过天道地脉与农事农业,兼收并蓄,渐渐融汇了人间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祭扫,以及三月三上巳节的踏青、郊游、饮宴等习俗,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今日的清明节形态,由此演化成一个天人合一、哀乐并存,含义复杂、意义丰富的民间传统节日。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当节气叠加节日,当欢愉伴随追思,清明清明,例外地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拥有了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就这样,数千年来它以自己独特的内涵和魅力,装扮着芸芸众生粗茶淡饭的烟火岁月,成了家弦户诵,比任何一个节气都众所周知的不寻常日子——
作为节气的清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一年一度,人们在这一天三三五五折柳踏春,迎青、访青、赏青,一丝柳一寸柔情,万丛中万花如绣。
作为节日的清明,祭祖缅怀,于呼哀哉。一年一度,人们在这一天一步一回头,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哀思感念,痛呼魂兮归来。
扫墓祭祖与踏青春游,若失若得,如来如去,既代表着万物的生,又缅怀着故去的亡。这是一个混合了多种元素,有着异常风景、独特意义和别样情怀,可以安放所有心情的节日。几乎没有一个节气节日像清明这样,融汇自然风光与人文风俗于一体,内涵丰富、况味复杂、意蕴深远。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清明昭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一趟趟的回望缅怀,也是一回回的习俗传承,还是一次次的文化熏陶。
二
扫墓,俗称上坟。这种承载祖先信仰与千百年来礼俗印痕的祭祀亡灵活动,日久岁深,底蕴深厚。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碑文墓志,或墓前凭吊感言,都蕴涵真挚的情和永恒的理,成为了千古名篇。不管隔了多久,走得多远,一回头总能看到它灿烂而又肃穆的身影。
古往今来,有史诗一说。用文房四宝打败蒋家王朝的统帅毛泽东的诗篇,独领风骚,连贯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革命史诗。新中国成立后,友人来访,周恩来总理竖起拇指说:我们的主席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诗人。西方人则以他们习惯的方式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新中国一成立,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就让他的大儿子毛岸英代他回韶山看看乡亲们,并给母亲开慧扫墓。此后的1961年,又要刚结婚的二儿子毛岸青和邵华回老家认认家门,并特地嘱咐,给你们的妈妈上个坟。
1959年6月25日,阔别故乡32年的毛主席回到魂牵梦绕的韶山。第二天一大早5点多钟他就醒了,打铃叫卫士李银桥:我要上祖坟,看望父母亲去。
从住处松山一号出发,毛主席向旧居方向快速走去,一路上没有多少话。来到父母坟前,毛主席接过卫士在来的路上有心折下的几根松枝,轻轻地插在坟头,恭恭敬敬鞠了三个躬,口里念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肃立良久,又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和朋友也。今后我回来,还要看望双亲。
身旁有人问:要不要把坟墓修一下呢?主席回答:不要,把它填一下就行了。每年清明节请你们代劳培培土。
毛泽东对父母尤其是母亲充满孝顺,念兹在兹。1936年,在延安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他这样回忆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个慈祥的妇人,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舍。她很怜惜穷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给那些跑来乞讨的人。在写给好友邹蕴真的信中,他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属于第三种人。1966年6月,他在韶山滴水洞住了10天。一天,对卫士张耀祠说:老祖宗是不能忘记的,我至今还很怀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非常善良,非常慈祥,济困扶贫,爱老怜幼,我不能忘记她啊!
毛泽东的母亲,人称文七妹,于1919年10月5日(农历八月十二)病逝。噩耗传来,如同晴天霹雳。在长沙修业小学担任历史课教员的毛泽东立即带着在这里读书的弟弟毛泽覃,日夜兼程回家奔丧。当赶到上屋场时,母亲已入殓两天了。大弟毛泽民说,母亲临终还在喊着你的名字。
10月8日,守在母亲灵前的他心如刀绞,思绪万千,和泪跪就哀恻动人、情义深长的《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
握毫落纸,意犹未尽,孝子又并作泣母灵联两副——
其一: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其二: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祭文,祭祀或祭奠时对逝者表示哀悼或祷祝的诵读文章。古代祭文有散文体,有诗体。主席的这篇《祭母文》,名为文,实乃颇具古风的四言诗。原稿在其表兄文运昌家保存多年,后遗失。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运昌向档案部门提供了抄件,题目为《毛泽东祭母文》,并在题下写道:民国八年八月十五日,他在灵位前执笔成之,我代录正的,稿存我家。毛泽东的塾师、族兄毛宇居也同时向档案部门提供了另一个抄件,文后写道:此文脱尽凡俗,语句沉着,笔力矫健,皆是至情流露,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两份抄件基本相同,仅个别字有异。1990年7月连同灵联收入《毛泽东早期文稿》并加标点。
涕泣养育深恩、春晖朝霭,孺慕之情、感天动地的《祭母文》,是作者一生中最长的一首诗作。这篇大体押韵,四言一句共97句386个字念颂母亲的绝唱,叙述与抒情结合,庄重雅正、格调崇高,情深意浓、哀婉恳切,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通过生动形象地追述颂扬母亲的优良品德和高风亮节,倾诉了一个儿子一腔爱母、念母、思母和报母的深情,表达了一个游子满腹痛苦、悲伤、惆怅和悔恨的厚意。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耐人寻味,具有浓郁持重、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起句摧肝裂胆如呼天似的哭喊,表现出内心的极度伤痛,蕴含了无限的悲哀与惋惜。接着连篇叙述母亲幼子夭折的悲伤、母亲抚育三子的辛劳、母亲操劳过度的病因,抒发了对母亲去世的深切哀痛之情。
随后大篇幅集中叙述母亲的“盛德”和“恨偏”。其盛德者,为博爱、真诚、整饬、明事、洁净,温良恭俭让;其恨偏者,指受封建礼教压迫甚深,妇女仍受多重压迫,有志不能施展,有追求不能实现。母亲平凡、普通,但又伟大、崇高。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无论是相夫教子、持家待人,还是敦亲睦族,都堪称典范。
闻之感同身受,读之催人泪下。结尾部分,诉说母亲虽死犹生,想对母亲说的话还很多,可惜时间苦短,只能提纲挈领简单陈述母亲的伟大与仁爱。告慰母亲,儿子的思念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此时在家中祭奠,就聊敬一杯酒吧,祈愿母亲安息。
母亲的病逝,是儿子一辈子的锥心之痛。一年后毛泽东在给刚刚失母的同学周世钊的信中说: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发生“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几十年后的1959年6月,毛主席回韶山在旧居陈列的父母亲照片前伫立良久,感慨地说,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了。在自己住过的卧室,看到他与两个弟弟同母亲的合影,百感交集,激动万分,眼中噙着泪水追忆:这是我母亲有病时,1919年在长沙照的。还惊讶地用浓重乡音问起,这张照片是从哪里拱出来的。
这是这位农村妇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偏僻的韶山到省城长沙治病,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照相。慈眉善目、安详和蔼的母亲端坐在椅子上,三个儿子分立两侧。是时,毛泽东26岁,毛泽民23岁,毛泽覃14岁。这是毛泽东家人最早的一张照片,也是毛泽东兄弟三人唯一的一张合影。这次团聚,也成了他们母子四人的最后一次欢聚。
敬天地,礼圣贤,祭祖先。清明扫墓祭祀,既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又是对生命源头的感恩;且清明仪式历来不限于个体,还包括民族共同的祖先和圣贤先烈。祭祀过程中,个人、家族、民族、国家的重大往事,借以得到一次次的回顾和缅怀;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也因此形成并保存。
18年后倭寇来犯。大敌当前,清明节毛公又挥笔疾书四言古体《祭黄帝陵文》,昭告明志,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笔力扛鼎,不惟铿锵有声,更具金石诚心。堪称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世纪,两卷祭文;家国情怀,千古绝唱。
三
清明,是欢笑和泪水交织在一起的节气节日。
这一天有缅怀、有新生,有追思、有希望。整整一个民族都在用最典范的节俗礼习来过自己的清明。
寒暑兮往来相继,兴衰兮循环道理。清明节气的十五天,被这种哲理天上地下条分缕析为三候——
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清明首候桐始华。就是白桐花要开放了。白桐花是清明之花,暮春之花。既为春之盛景,也预示春事阑珊,蕴含欣悲俱集、盈虚有数双重性质,是春天最后一抹动人的紫霞。花信风正好也是泡桐花,正式学名白花泡桐。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首吟咏开也烂漫、落也缤纷,清明一候花信风白桐花的作者,是善熔百家于一炉,并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晚唐最出色诗人李商隐。
田鼠至阴之物,鸟儿至阳之物。清明次候田鼠化为鹌。化者,阳气渐盛阴气渐退之谓。阴阳转换中,喜阴的田鼠惧烈阳躲回地下洞中,喜阳的鹌鸟开始出来活动。鹌跃人前,鼠隐人后,鹌鼠一时互换了活法。花信风是麦花。清明前后麦花香,遍野氤氲映骕骦。须认秋成春雨密,隔溪村落饮斜阳。这首吟咏花开短暂、芬芳悠长,清明二候花信风麦花的作者,是八岁继位,在位六十一年,并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千古一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清明去踏青,天空见彩虹。清明末候虹始见。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这时雨量逐渐增加,气温也持续上升。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手搭凉棚,便可以看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了。花信风为承载着离别惆怅、相思缠绵文化意象的柳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吟咏似花非花、与叶同放,清明三候花信风柳花的作者,是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的唐代诗人、书法家贺知章。
夫悲莫悲于死别,哀莫哀于亲丧。何为亲丧死别?答曰:卿不在了。这样的诀别,没有桃花潭水,没有长亭古道,一去就是永远,阴阳两隔。
清明,既是祭祖的肃穆时刻,也是踏春的绝佳时节。当然最核心最重要的活动还是扫墓,故清明节又叫扫墓节。现在放假,古代也放假。清明的扫墓和即罢不归的踏青,能让人明白一个最寻常的道理:这个世界最公平的就是,所有人都会死亡,这不是概率问题,是时间问题。后人哀思过往是为了更欢乐的人生未来,融入天地是为了更美好的人间生活。
承欢膝下、舐犊情深,养育深恩、春晖朝霭。世界万物就在这逝去和新生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