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峰专栏|我的读书故事
作者:李立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07 10:50:152024年,最得意也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把家打造成了图书馆,让家里的上千本书有了体面的去处,再也不用藏在角落里蒙尘,闷在箱子里发霉,或者躺在地上受潮。
家里的每一个房间,几乎都有书柜,整个家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这让我足不出户,就可以驰骋天下,从容春秋,纵横古今,无问西东。岂不乐哉?
说实话,给家里的每面墙都做上书柜,花费不菲,着实心疼了一把。听说我要做书柜,书友渝峰也要做,两家遂商量着一起做,这样费用可以便宜一下。但是,就安不安柜门,两家的意见并不一致。
过往的读书经验告诉我,如果书放在柜子里,关上门就看不到,很长时间想不起来。只有早晚劈面相逢,经常打照面,耳鬓厮磨,才可能想得起来。虽然打理起来不太方便,但是相比于方便阅读,都是值得的。我更担心的是,安上柜门,书真的成了装饰品,书柜成了家里的摆设。
书友劝也好,家人劝也罢,我坚持不给书柜装上门,理由的是,我的每一本书,都是要看的。作为书迷,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书柜。
没想到,我的这个说法,无意间伤害了一名书友。他是要安柜门的,理由是防灰,遂劝我,我说了上述的理由。这让他心生不爽,暗自怄气,因为隐隐中仿佛瞧不起他。
后来一起吃饭,当众聊起这个事,我才后知后觉。显然,即便面对非常熟悉的朋友,也不可口无遮拦。有时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也会造成别人误会,甚至受伤。做就是了,不必多说。多言必失。
总之,家里按照我的意愿,名副其实地成了家庭图书馆。经常有邻居慕名而来,看到满屋子的书,都不禁惊讶。没来的听我介绍,也都表示,要带孩子来接受熏陶,感受书香。
一开始,我是持欢迎态度的。面对上门的朋友及其孩子,我毫无保留,除了交流读书感悟,还免不了要送上自己的拙作,以及多购的书。
多年来,已经记不清迎来多少人,送出多少书了。只是,我一度担心,担心这些书,一转眼就进入了垃圾桶或者废品站。
有时候,也有邻居和书友来借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作为重庆最美书香家庭,向身边人推荐书籍,营造读书氛围,本是应尽之责。
但是,也有意外发生。一次,一书友上门。我拿出了好几本法学随笔集,有张建伟的、龙宗智的、朱苏力的,都是掏心掏肺值得推荐的,也是自己非常喜欢视若珍宝的。
有几本是签名书。当时,心想只是出借,就半带炫耀半是侥幸地拿了出来。结果,这些书都借“飞”了,一去不返,后悔不迭。
从那以后,我绝口不提借书之事。如果要借,声明不超过两本,且必须归还。有言在先,决不食言。
在我的家中,书都是按照类别分的,有法学,有诗歌,有散文,有中国文学,有外国文学,有摄影书,有旅行书等等,都是我喜欢的书,都是经过自己检验的书。
这些书,有的是少年时收藏的,随我辗转多地。有的是外地出差,千里迢迢买回的。有的是参加新书分享会,现场购置的。多数是从网上购买的。大概我一年会购买50至100本书,和我一年的阅读量相当。
遇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我会买他的全套。比如,重庆作家李元胜的书,几乎每一本我都有,近20册。一次我拍照发给元胜老师,他说太破费了。有的书,连他自己都没有。
我当然没有藏书的爱好,我是要看书、写书评的。一段时间,集中读一个人的书,见一个方面的高人,思考一个方面的问题,就能成为一个方面的专家。
作为重庆人,我深爱这个城市。全方位地了解她,是我业余的乐事。我收集了很多重庆作家的书,满满几大格。一有时间,我就翻阅,温故知新,常学常新。读得越多,对重庆的了解就越多,喜爱就更深一层。
读熟悉的作家的书,与读不熟悉的作家的书,感觉大不同。都说熟人之间无崇拜,我看不尽然。如果连身边作家的书都不读,我相信也不会读其他人的书。
读书,是作家的子弹。只有熟悉一个作家,经常与其交流,听其讲创作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意义上读懂一本书,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书评来。
我持续关注的作家,除了李元胜,还有余秋雨、莫言等。每一个人的书,都多达十几本。读得多了,日思夜想,某一天,就与真人见了面。那种感觉非常神奇。这个世界,有缘的人终会相见。
最神奇的是,原先高不可攀的文学,无法望其项背的名家,有一天突然坐在了一起,大家谈天说地,写成的文字并列在一起,顿时觉得人生迎来高光时刻,内心强大了许多,并开始学会平视这个世界。
我最佩服的,还是许大立老师。童颜鹤发,笔耕不辍,下笔如有神,展喉如天籁,让我看到了老年时光最迷人的模样。
真正的书写者,越是到了老年,越是到了人生的丰水期。写作之通透,讲话之透彻,看问题之敏锐,无论是提笔写作,还是张口发言,都言之有物,干货满满。这样的书写者,值得尊敬一辈子。
孩子的书,越发的多了。亲子共读,始终是最醉人的。当读书多了,就离手机远了,更遑论游戏,简直不知何物。当你捧着书,孩子就不会捧着手机。环境塑造人,润物细无声。
一个人的闲余时间十分有限,而消遣的方式却貌似无限。从古至今,读书都是高雅的爱好,永远不会过时。
莫言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十四亿人,看似读书的人基数很大,但是很多人是不读书的。真正的读书人比例,大概要远低于其他国家。书香建设,任重道远。
在短视频为王的时代,读书是一个冷门。但是读书的人,走在一个可控的轨道上,不会让人生失控,也不会迷失方向,最终走向的,是丰茂的精神家园和光明的未来世界。
通过读书,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抵达自己的诗与远方。
编辑:胡梦元